艾尔沃斯 蒙娜丽莎

奇闻趣事 2024-01-05 10:14www.kangaizheng.com童年趣事
        世间有首杰出的画作,喻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美丽。那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500年过去了,这幅画仍令人神往。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蕴含了岁月的沧桑与人生的智慧。她似乎在诉说一个无法言说的秘密,一个关于爱与悲伤的故事。
站在她面前,你能感受到生命中复杂的情感在她眼中荡漾。达芬奇用笔捕捉了一瞬间的神情,却记录下了永恒的灵魂,但《蒙娜丽莎》真的在微笑吗?
借刑事犯罪而出名的《蒙娜丽莎》
1911年8月,一位名叫温琴佐•佩鲁贾的意大利人进入卢浮宫参观。根据后来披露的案情,佩鲁贾原本是卢浮宫的一名油漆匠,对博物馆的内部构造和藏品布局了如指掌。他在参观过程中发现,《蒙娜丽莎》所在的展厅安保措施松懈,值班人员也较少。在估计风险后,佩鲁贾决定实施这次盗窃计划。
8月21日当天,佩鲁贾混入其他普通游客,进入卢浮宫参观。他特意选择在闭馆前一批进场,并巧妙藏身于一间不起眼的储物间内。待守卫完成一轮巡逻后,佩鲁贾悄无声息现身,来到《蒙娜丽莎》展厅。他先是用钥匙开启画作背后的固定装置,再小心翼翼取下画作,抱着《蒙娜丽莎》急忙离开现场。由于《蒙娜丽莎》尺寸不大,佩鲁贾可以轻松携带。
这起惊天盗案直到两天后的8月23日才被发现。当日一位巴黎的艺术家路易•贝何德造访卢浮宫,在参观时发现《蒙娜丽莎》原来的位置只留下了四根空荡荡的钉子,这才意识到名画失窃。从这一情况看,在当时《蒙娜丽莎》并未受到重视,不过是卢浮宫众多藏品中的一件。博物馆方面也未设立专人看管,安保措施存在漏洞。
消息传开后,公众对此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报纸大量报道这一案件,《蒙娜丽莎》被盗的新闻甚至登上了头条。许多人专程前来卢浮宫,只为参观《蒙娜丽莎》原位空挂的画架。人们热烈讨论这起世纪盗案,揣测画作去向。在媒体效应的放大下,《蒙娜丽莎》迅速走红,一时间无人不知。
1913年,意大利警方在佛罗伦萨收购赃物的线索中锁定佩鲁贾,将他正法。佩鲁贾供认自己出于爱国情绪而实施盗窃,想将达芬奇的作品归还故土。尽管如此,意大利还是在舆论压力下,将《蒙娜丽莎》归还给了法国。画作回到卢浮宫后,仅两天时间就吸引了十万游客前来朝圣。从此,《蒙娜丽莎》摇身一变,从一个不起眼的藏品变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世界名画。
这起轰动一时的盗窃案,无疑极大提升了《蒙娜丽莎》的知名度。一场偶然的刑事犯罪,反而让这幅画名扬四海。当今之世,提起《蒙娜丽莎》,许多人脑海中先想到的,就是这个插上新闻头条的故事。
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背后的故事
1503年的一个春日,佛罗伦萨富商弗朗西斯科•德尔•吉奥刚刚迎来他漂亮的新娘——丽莎。为了庆祝新婚,弗朗西斯科准备请当时最著名的画家给妻子画一幅肖像画,以留做纪念。
弗朗西斯科虽然已经不再年轻,但他热爱艺术,对弗朗西斯科来说,请一位大师级画家为妻子画像不仅可以让妻子开心,自己也可以沾沾艺术品味的光。于是,他邀请了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年轻画家达芬奇前来为妻子绘制肖像。
达芬奇来到弗朗西斯科的城堡,一见到那位貌美的新娘,便为她的容颜所折服。丽莎有一头秀发如瀑,明眸皓齿,肤白貌美。更让达芬奇着迷的是,丽莎虽然面带笑容,却好像隐藏着无尽的忧愁,这种神秘感深深吸引着达芬奇。
达芬奇决定不管付出任何时间和精力,也要为这位新娘绘制出一幅登峰造极的肖像画。他放慢了速度,一笔一笔地描绘丽莎的容貌。为了让丽莎保持微笑,他还让人在她身边弹唱,或者让小丑表演逗乐。
达芬奇花了整整4年时间绘制这幅画。这期间,弗朗西斯科没有催促,反而对达芬奇的用心满意不已。他相信慢工出细活,达芬奇肯定能画出一幅令妻子满意的画作。
4年后,画作终于完成了。但达芬奇却不肯交出这幅画,因为他太喜欢这幅画了。他决定秘密地再画一份送给弗朗西斯科,而把这张原画留给自己。后来,这张原画就是人们熟知的《蒙娜丽莎》。
达芬奇给画作取名《蒙娜丽莎》,取意“我的丽莎”。这幅画成了达芬奇对丽莎那种隐秘而深沉的情感的象征。丽莎神秘的微笑似乎代表了达芬奇对她的倾慕之情。
达芬奇晚年寄居法国时,《蒙娜丽莎》一直伴随在他身边。这张画是他心中对爱与美的执着追求的写照。500多年过去了,《蒙娜丽莎》的魅力依然深深打动着每一位看过她的人。可专家为什么说,蒙娜丽莎不是在微笑呢?
“细思极恐”的微笑?
《蒙娜丽莎》,这幅杰作在达芬奇的创作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特征,也反映了达芬奇的独特风格。500多年过去了,围绕这幅画,依然有许多谜团等待后人去探索。
关于蒙娜丽莎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在1503年至1506年间。事实上,在创作出这幅广为人知的作品之前,达芬奇还绘制过一幅名为《艾尔沃斯•蒙娜丽莎》的肖像画。这幅作品被称为是《蒙娜丽莎》的初稿或青年版本。两者中的女子动作和表情十分相似,《艾尔沃斯•蒙娜丽莎》中的面容更为年轻娇嫩。为了深入解析《蒙娜丽莎》的创作意图,研究者们经常会将这两幅画进行对比分析。
关于蒙娜丽莎微笑的含义,历来见仁见智。常见的看法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她似乎都在保持微笑。这种多层次的含蓄笑容被认为折射了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另类观点把画倒置过来看,蒙娜丽莎的表情就会变得扭曲怪异。的确,倒置后,由于眼睛的关系,面部会产生一种诡异的变形。
除了面容之外,蒙娜丽莎背后的景观也颇为神秘。她背后是一条深红色的河流,有人称之为“血河”。达芬奇为何要设置这一背景?他是否在暗示某种隐喻或预兆?这些疑问至今未能确切解释。也有人认为,蒙娜丽莎的眼中隐含了某些动物形象的象征。但所有这些解释都还停留在猜测阶段,真正的意图只有达芬奇本人清楚。
可以说,尽管《蒙娜丽莎》已经伴随了人类社会500多年,我们对它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达芬奇留下的蕴含深意的细节,依然像一个谜局等待后人解析。也正因为如此,这幅作品才会有持久的魅力,成为世界艺术的瑰宝。每一代人在这张面容上都会发现新的启示,而谜底又将延续到下一代。这种跨时代的对话,成就了《蒙娜丽莎》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蒙娜丽莎》采用三分之二侧面的构图,与文艺复兴时期常见的正面肖像不同。背景中的山水渲染了层次感,与人物融为一体。达芬奇运用“晕染混合法”,使边界变得柔和,在人物与背景间营造出一种轻纱般的效果。这种描绘手法使画面更富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中呈现了透视变化的精妙理论。他发现,随着距离的变化,物体的大小、颜色和清晰度都会发生变化。他利用“空气透视”和“隐没透视”这两种技法,真实还原了人类的视觉体验,使远处的风景在画中也栩栩如生。这种透视手法在达芬奇之前是非常罕见的。
在达芬奇之前,欧洲绘画多强调线条的使用,但达芬奇认为线条无法真实反映人体的轮廓。于是在《蒙娜丽莎》中,他巧妙地隐藏了轮廓线,使面部的表情更富有真实感。这种“晕涂法”技法也成为他的一大创新。
这幅画最大的魅力,来自女子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用朦胧的笔触处理了她的嘴角,使这抹微笑变得莫测而充满吸引力。或许她在微笑,又或许她没有,随着观者的移动,她的表情似乎在变幻。这种“蒙娜丽莎效应”更增加了画作的神秘感。
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时,花费了多年时间。他不断修改与完善,以求达到对真实的极致追求。一个普通女子的喜怒哀乐都被精细地刻画,而不再是神或贵族的庄严肖像。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人文主义思想。
这幅画完成后,一直珍藏在法兰西王室。直到1911年,一名意大利小偷佩鲁贾将其偷走,并带回了意大利。这起艺术界的轰动事件,让《蒙娜丽莎》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两年后,《蒙娜丽莎》终于归还,回到卢浮宫博物馆,受到世人瞩目。
        《蒙娜丽莎》融合了达芬奇的绘画理论与技巧,以及他对人性的洞察,成为一幅技艺与思想兼备的杰作。它开创了现实主义绘画的新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创作于500年前,但这幅画的魅力至今仍让人着迷。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