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苗族有什么节日
苗族传统节日与独特风俗
苗族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其传统节日和风俗丰富多彩,展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以下为您详细介绍苗族的传统节日和独特风俗。
一、苗族传统节日
1. 苗年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苗族最为隆重的节日。一般在秋后举行,期间会有各种庆祝活动,如玩年节、牛王节、小端午、降龙节、小年节等。
2. 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的“春节”,家家户户都会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 踩花山节
踩花山节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会进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寻求配偶。老农们则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
4. 四月八
四月八是纪念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的节日,同时也是布依族的节日,人们会慰劳耕牛,举行各种活动。
5. 龙船节
龙船节是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6. 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会吃“姐妹饭”,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二、苗族独特风俗
1. 社会制度
苗族的社会制度主要有鼓社制、议榔制、理老制等。这些制度在苗族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饮食习惯
苗族人喜欢酸食,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各种酸汤酸菜。这一饮食习惯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对美食的热爱。
3. 禁忌
九吃新节,又称“新禾节”,是居住于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之一。尽管没有固定的日期,但按照习俗,人们会在稻谷丰收的季节,挑选一块谷物长势最佳的田地,欢聚一堂,共庆此节。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人间曾无谷种,只有天上的告劳家拥有谷子国丰富的谷种。为了得到谷种,苗族祖先告劳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甚至以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换取了谷种。谷种曾因一场意外重回天上。为了再次获取谷种,告劳精心策划了一场行动,最终通过狗的帮助取得了谷种。为了庆祝这一重要时刻并铭记这段历史,人们将狗带回谷种的日子定为吃新节。节日那天,家家户户都会用新收获的谷物做饭,人们带着新米饭和丰富的礼品前往田间,祭祀祖先后举行盛大的宴会。在田间欢笑声中,人们进行对歌、踩塘、跳芦笙等传统文体活动,直到黄昏时分。
羊马节是秀山县龙池和石堤一带流行的节日,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举行。届时,人们会杀猪宰羊,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
赶秋节则在秀山县流传。每年的立秋日,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集会地点,参加各种传统活动,如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和上刀梯等。据说这一节日起源于一个聪明的小伙子在秋千场上找到了心爱的姑娘的故事。从那以后,每年秋天都会聚集荡秋千,逐渐形成了赶秋的传统。
苗年是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各地的庆祝日期并不统一。在融水苗族中,农历十一月三十日是除夕,次日便是过年。苗年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包括祭祀祖先、吹芦笙踩堂和走寨结同年等。其中芦笙踩堂是男女共同参与的活动,而吹芦笙则是节日期间重要的仪式之一。苗年还有斗牛、斗马等传统体育比赛活动,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观看。
客家的苗族年,便是热闹非凡的春节。在农历三十的夜幕下,家人围坐,欢声笑语,外界的喧嚣被半掩的门和爆竹的轰鸣隔绝。初一的晨曦中,爆竹声再次响起,敬奉祖先,驱散邪祟。人们模仿驱赶牛羊的动作,祈愿六畜兴旺。继而,年饭飘香,欢声笑语溢满屋宇。
到了初二,盛装出席的苗家人走街串巷,彼此送上节日的祝福。热情的主人会为来宾敬酒三杯,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氛围。青年男女则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聚集,芦笙月琴伴歌舞,有些地方还会举行“踩花山”、“并牛”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
晾桥节,是苗乡寨头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被称为“二月二”。相传祖先们搬家那天,龙也要同行,但河水阻隔了它的去路。于是,构罗(长老)们决定架桥接龙,因此形成了这座寓意吉祥幸福的接龙桥。每年这一天,苗家各房都会带着猪到桥上宰杀,以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
爬山节是苗族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节日,也被称为“爬坡节”。在农历三月十九日这天,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炉山上,歌声与雀鸣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青年男女沿着山路歌唱攀登,飞歌、情歌、酒歌、古歌飘扬山坡。最先到达山顶的会被尊为“爬山英雄”,赢得姑娘们的青睐。相传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一对忠贞的恋人。
挑葱会节是湘西保靖县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会。这是一个充满爱情传说的节日。每年清明,苗族女青年会带着“清明粑粑”和挑葱刀赴会,男青年则拿着沙刀,聚集在翁排坡上对歌择偶。忠贞的爱情和美妙的歌声感动了葫葱仙姑,促成了一对对美好姻缘。
祭鼓节是苗族的传统祭祖节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这一天,人们准备水粘牛或牛肉进行祭祀。同时举行壮观的牛角斗活动。不论来宾是谁,都会被留下共享节日的欢乐。
在融水西北部山区的苗民则喜欢斗马和白龙坡节。每当苗族传统节日来临,都会举行斗马活动。在斗马节这一天,笙歌震天响,铁炮和粉枪齐鸣。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苗胞们带着自己的马匹来到斗马场进行激烈的斗马比赛。每次只有两匹公马相斗,胜者继续战斗,以胜败场次多少论高下。这些丰富多彩的苗族节日展现了苗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近年来,斗马已成为节日体育比赛的一大亮点,获胜者会被评出一、二、三名,并为其战马披红挂彩。香粉古龙坡,这个位于莽莽群山中的约900平方米坡地,每年农历正月十六都会举办盛大的“古龙坡会”。
在古龙坡上,十多根木制芦笙柱矗立,红纸书写的对联如“笙歌声沸长春地,太平盛世同欢乐”,表达了苗家儿女的心声。每根芦笙柱旁都有一支芦笙队吹奏,每队人数众多,手持竹管制成的芦笙,长短不一,粗细各异。
除了欣赏芦笙音乐,跳芦笙舞、斗马和斗鸟也是古龙坡会的主要内容。当夜幕降临时,各家各户会热情款待外乡客人,以自酿的甜酒和酸鱼等佳肴招待。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了解苗族的传统节日——拉鼓节。这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苗族每13年举行一次的盛大节日,时间在农历十月。关于拉鼓节的起源,有一个优美的传说:鼓原本在天上,人间和天上的交流自由。一次天上的拉鼓节活动中,勇朋夫妻受邀参加并从天上带回了鼓。鼓声一响,豺狼虎豹退散,蚊虫远飞,人们因此获得了丰收和宁静的生活。另一传说描述了豪良为寻找树种造福人类的不懈努力。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人们砍下树制成鼓,拉进寨中庆祝。
每逢拉鼓节,三江同乐一带的苗族会提前推选主事者,砍下巨大的花牛树制成木鼓。在吉日到来时,村民们上山摘取楠树叶,认为叶子越多越吉利。拉鼓时,青年们拉着鼓顺山坡而下,周围站满了观众和抬酒肉的人。活动过程中,会有芦笙音乐引导,并伴随着欢声笑语。将鼓拉回村寨并安置妥当后,人们聚在一起歌舞欢庆。
除了拉鼓节,芦笙节也是苗族最普遍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聚集在宽阔的草坡上,身强力壮的后生们抬出巨大的空筒树制成的大鼓。人们用粗藤绑住鼓身拉起鼓来,四周的人们则喝彩、吹芦笙、跳舞欢庆。哪一队能顺利拉走大鼓,哪一队就赢得了吉利和兴旺。在苗族地区如凯里、从江等地的芦笙节也非常隆重。在这些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起跳芦笙舞、赛马、斗牛等,欢庆活动一直持续到深夜。苗族的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关于苗族的由来和族源问题虽然存在多种说法和争议但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苗族的祖先已经聚居在现今的湘西黔东地区这一事实已被广泛认可。历史上,"五溪蛮"与"武陵蛮"等称呼曾被用于指代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包括苗族祖先在内的少数民族。经过长时间的迁徙,他们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分布格局。
苗族的禁忌文化深厚独特,以下是其部分禁忌事项:
一、饮食禁忌
在苗族人的日常生活中,饮食礼仪十分重要。就餐时,他们会把鸡头敬给老年人,以示尊敬;鸡肝、鸡杂则留给老年妇女,寓意着对母性的崇敬;翅膀则交给青年男女,象征前程似锦;鸡腿则留给小孩,寓意活泼成长。他们禁止小孩吃鸡血,相信孩子吃了鸡血后,长大说话可能会脸红。煮和吃也禁止在屋内进行。
二、节日禁忌
在苗族的重要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有一些特殊的禁忌。节日期间,不能斗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大年初一,不能动刀、挑水、扫地、敲板壁,甚至不能赤足必须穿鞋。洗脸水不能倒于屋外,妇女也不能去别人家里。初一至初三期间,寨内不能晾晒衣物,否则可能会引发凶雷、大风等灾害。妇女在家不能使用针线,但可以在外用。
三、礼俗禁忌
称呼方面,最忌讳的是被叫做“苗子”。同姓、同宗共祖的苗族人是严禁通婚的。平时待客以酒敬之,若客人接受则主人会引为知己。若客人不胜酒力,也要象征性地品咂一下。还有诸多关于年轻人与长辈相处、产妇行为等方面的禁忌。
四、建筑禁忌
苗族的建筑也有其独特的禁忌。人居住的房屋若建台阶,数目须为单数;牲畜圈的台阶数目则为双数。若家中老人去世,三年内不能建屋。
五、丧葬禁忌
在丧葬方面,苗族也有一系列的禁忌。如入葬后一个月内,家中物品不得出卖或借人;守孝一百天;三年内不得办婚事或喜事,也不能建屋等。
六、日常禁忌
“草标”是苗族重要的物示语言标志,在生产活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六畜产幼畜后,门前悬挂“草标”,外人不可入宅。还有关于跨小孩头顶、在屋子里吹口哨、在夜间吹口哨等方面的禁忌。险恶环境中忌嘻笑,刀口朝上、用凶器指人等行为也被视为禁忌。
七、信仰禁忌
苗族崇拜“牛皮鼓”,视其为能通神灵之物。凡丧葬祭祀活动都要敲“牛皮鼓”,平时则要挂放在特定的地方,禁止随意搬动或敲响。苗家的神龛也禁止外人触摸,更不可靠墙坐在神龛下或横睡在神龛下,只有死人才会横放在神龛下。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与信仰相关的禁忌需要遵守。苗族的禁忌文化丰富多样,反映了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除了以上内容外还推荐阅读相关文章了解苗族的传统节日传说故事等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