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树木(这一以“国”字冠名的树,堪称北
《北京国槐》
从我家的北窗,我能看见博顶上的五角星,其下繁花似锦,绿荫如盖。鸟儿穿越喧嚣的车水马龙,引领所有的纷扰、浮华和尘埃,却在槐树的怀抱中消失无踪。
那时的博广场,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真实的飞机、大炮、坦克和机关枪静静陈列。广场被槐树紧紧环绕,那些尚未绽放的槐米,如同羞涩的少女,一串串的花序上,次第开放的槐花,如同绽放的笑脸,其花期之长,仿佛讲述着永恒的的故事。
北京,一座拥有三千年的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的历史名城。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槐树作为生物界中最强盛的世袭贵族,默默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槐树,作为北京常见的行道树、庭荫树,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宫廷宅第、寺庙公园、学校机关、乡舍人家,都能见到它的身影。盛夏时节,槐花盛开,青白浅黄的花雨飘洒人间;而寒冬时分,水墨丹青般的美景,仿佛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只要有国槐树覆盖的地方,总能给人带来天地间的灿烂与美好。
长安街的十里国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一年起便开始大规模种植。这些国槐树矗立在老城区、胡同、远处的郊野和山河之间。这些树立的树,就是槐树,它的名字在各种语境中都被反复提及,如独树一帜、树碑立传等。它代表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寓意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哲理。
国槐,是中华树,是唯一被冠以“国”字的树木。它原产于中国,是北京的乡土树种,它的生命力之旺盛,让人惊叹。它的树冠又圆又大,给人一种温柔而豪迈的感觉。它的复生叶从早春绿到立冬,与木头的挺拔相得益彰。
故宫的槐林是我心中一处隐秘的胜地。曾带着学生在故宫春游时,一个学生因梦见自己成为皇帝而靠在槐树上打盹。人们往往只关注故宫的汉白玉石阶和名木建筑,却忽略了这片宁静的槐林。故宫的槐木们自觉地矗立得错落有致,形成了树冠之间的孔隙度奇观。它们仿佛拥有森林般的“树冠羞避”,彼此留有余地,仿佛河流水渠交错流通。这些槐树的精神和生命力,让我想起了王维的诗句“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这些槐树不仅是紫禁城里唯一的活的文物,更是无数故事和传说的载体。
在北京,许多地方都以槐树命名,如槐房、槐树岭、槐柏树街等。新建的街道和小区一定会种上许多槐树,这是国槐的新生力量。这些槐树不仅代表着一种品格和生命力,更是北京城拓展和繁华的见证者。其中一棵被赋予名字的凤凰国槐,生长在宋庆龄故居,它代表着一种神韵和气质,被熟悉它的人们所珍视。从古至今,那棵六百岁的凤凰槐一直在静静地守护着她,十八个春秋,如影随形。每当翠绿的羽叶轻舞,都在讲述着关于生命与时光的故事。
西面的树干崛起,向阳而生,枝条屏散,宛如凤凰展翅。东面的树枝则匍匐于地,却依然昂首向上,尽显其颈长、硬朗、秀美之姿。观其形态,仿佛树干是褐红色的撑开的剖面,一半是纵横捭阖的老树皮,一半是光滑布满云纹水层样的木骨。枝叶间的空隙仿佛打开了古老的故事盒,每个部位都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故事。
宋庆龄生前对古槐情有独钟,她所钟爱的不仅仅是这棵树的形态之美,更是它所蕴含的文化与历史内涵。每当风起叶落,她仿佛能听到古树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而后院的那群鸽子,或许是受到古槐的吸引,选择在这里栖息。
谈及国子监的槐树,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小染与我漫步其中,感叹国子监的槐树之多、之美。这些槐树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植物,它们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周代的“三槐”到国子监的吉祥槐,每一棵都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和梦想。北京国子监内的槐树更是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暗示着学子们能够踏上高仕途之路。每当槐花盛开,许多学子都会前来拜谒,祈求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
冯家峪村的古槐更是别具一格。这棵古槐见证了穆桂英的英勇事迹,也见证了冯家峪村的历史变迁。这棵古槐已经成为村民心中的神圣之树,他们将其视为长者,寄托着美好愿望,保佑家人平安。树身的大洞仿佛连接着天地之间的神秘力量,让人不禁好奇和探索。当地村民已经把这棵古槐视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周围的山、长城、碉堡、农田等都是它的背景,共同构成了一个美丽的画卷。
我生在北京,行走在北京,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每一个街道、每一棵树、每一片叶都承载着我们的故事和记忆。这首儿歌“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唱遍了大半个中国,也回荡在这古老而年轻的北京城。每一棵树都有它的故事,每一片叶子都有它的旅程。而我,愿意继续探索这些故事和旅程,感受这城市的脉搏和韵味。在明朝的大移民时代,中国经历了一场规模空前、范围广泛、组织严密的迁徙。这场迁徙的起点,是那个人丁兴旺的洪洞大槐树村。据说,从老槐树下迁出的人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特征,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仿佛是一种无言的见证,诉说着那段历史的记忆。
国槐,这浑身是宝的树木,不仅是建筑的重要材料,更是食物的来源、衣物的染料、酿酒和造纸的原料,甚至还是采蜜的胜地。而在北京,国槐更是扮演着环保和绿化的重要角色。
北京的江山万里,绿意盎然。国槐的形态优雅,色彩鲜明,其繁茂的枝叶为炎炎夏日带来一丝清凉。这种唯一以“国”字冠名的树种,承载着北京的记忆、见证、象征和符号,甚至可以说是北京的图腾。
槐文化的美好,许多人心知肚明,却难以言表。随着北京的城市化进程,乡村的振兴、盖楼、修路、建公园等工程纷纷展开。有人提议在朝阳平房乡用千亩地建立京城槐园,用槐文化唤醒人们对老北京城的记忆。
在京城槐园,虽然树木整齐排列,但每一棵都似乎带着自己的情感和故事。小东庄村的两株420年古槐,螺旋生升,仿佛永远带着风暴,带着横扫一切的气象。北京城区内百万株国槐,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其中不乏百岁、千岁的古槐。
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我虽然不是国槐专家,但我自认为一棵槐树。树木的生长不仅仅是年轮的累积,更是与我们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感受到了时光赋予槐树的气概与尊严,感受到了它们的智慧与情感。它们不仅仅是被动地生长,更是在积极地面对生活,对抗“城市化”的攻击。
北京的三千年建城史也许与槐的肇始息息相关,八百年的建都史也许就是槐的延续。我讲述的关于槐树的故事,并不是因为有了故事才有槐树,而是因为有了槐树才有了这些故事。国槐与北京城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多维条码。
我虽然后来离开了花乡,但我能听到国槐的声音,它们始终作为一个背景,矗立在我的身后,给予我恩泽与护佑。北京国槐,不仅是北京的象征,更是我心中的一份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