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节气排行图(中国人的四季)
作者许辉,前安徽省作协主席,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了四季更迭中的自然之美。
随着四季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人通过对自然物候的仔细观察,形成了独特的历法和二十四节气。这套二十四节气系列邮票,更是将四季的内涵与灵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每套邮票表现一个季节的六个节气,全套24枚邮票形成一个圆,既表达了四季周而复始、气韵流动的理念,也传达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圆满、圆融的概念。
在江苏省无锡市管社山庄的立春之日,可以亲眼目睹小鸟在花间嬉戏的生动景象。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对四季的最初印象和认知,往往伴随着挖野菜、摘野果的回忆。
随着公历的推进,二月上旬,春天悄然来临。尽管气温尚低,人们仍会挎着篮子出门挖野荠菜。有趣的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如麦田边、河坡上等,野荠菜反而更多。一旦进入三月,田野里的野菜开始丰富起来。其中一种叫蛤蟆菜的野菜,其叶子一面光滑,一面凸起许多小包,用开水汆后凉拌,口感爽滑,尽显郊野风情。
随着天气的变暖,可采的野菜也逐渐增多。救荒野豌豆是最疯狂生长的一种,春雨过后,荒地上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初夏时节,刺儿菜、马齿苋等野菜已经多得数不清。农村的老人会在田间地头挑马齿苋,过多的部分还会用来喂猪或者晒干卖到城里。
仲夏时节,河堤上的桑葚成熟,树上挂满黑紫、暗红、殷红和青绿的桑果。这里成为鸟类的乐园,它们会挑选熟透的桑葚食用,并将桑树的种子传播到各处。不同成熟程度的桑葚有着不同口感和用途,让人不禁想起童年时光。
蒲公英则是从春天到暮夏的美味,甚至在秋冬也依然可见。它的生命力之顽强让人惊叹。
这些四季野菜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关于季节的记忆和情感的载体。它们让我们回忆起那些美好的时光和大自然的恩赐。四时更迭下的自然韵味与人文哲理
四季流转,正如人生舞台上的幕序更替。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无论是蒲公英、野荠菜还是地皮,都紧密地与四季相连,与大地共生。在乡间的小径、城市的郊区或是远方的田野,这些自然的精灵总是带给我们别样的惊喜与感动。
初春之际,蒲公英如星星般点缀在路边、河堤旁和草坪上。每当看到那一两朵鲜亮的小黄花,就仿佛看到了春天的脚步。而到了夏天,地皮开始崭露头角,成为捡拾的。初秋的日子里,更是收获的季节,蒲公英与地皮一同在草地上绽放。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礼物。
四时之序,古人称之为四季。从孔子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到庄子的“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再到易经中的阴阳五行与四季的对应关系,无不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观察。这些自然现象,是人类生存至今不可改变的硬环境。古代人类通过观察太阳、月亮与地球的位置关系,形成了有差异的历法,用以指导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
从夏商周到现代,中国的历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阴阳结合的理念贯穿始终,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在这个过程中,《礼记·月令》等典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描述了四季的变化,更将方位、天象、晨昏等环境现象纳入其中,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心。
当我们提及节气,仿佛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时空。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旅程,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象征着太阳的一段旅程。想象一下太阳每运行15度,就为我们揭示一个节气的秘密,全年360度的旅程,伴随着春分、清明等二十四个节气的交替。其中,清明、立夏等被古人特别称为“节气”,而春分、谷雨等则被称为“中气”。这二十四个节气,就像时间的舞者,每步都精准优雅,带来了明显的物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的调整。
再来看“月令”这个词,它代表着授时颁政的深意。依照天地的四季规律,古人颁布历法和政令。因为古代人类对于天象的认知尚浅,无法完全通过历法来匹配日地或月地关系,因此通过设置闰月等方式进行修正。每年的历法颁布,都是为了确定四季的始终和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而政令则是根据当年的季节和节气,为领导层和百姓规定工作流程。比如四季的祭祀活动,每一天的祭祀内容都有固定的时间和格式。
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工作重心。春天,农官要亲自整修田界,检查农田道路,根据土地情况安排粮食种植,传授农业知识给农民。在秋天,官员们要考察牲畜,确保祭祀用的牺牲都符合标准。还要催促百姓收获农作物,储存蔬菜,鼓励种植冬麦。古人对四季的感受常常与物候紧密相连,看到动植物的变化就知道季节的变迁。
正因为古人细心观察自然现象,如“云行雨施”,他们才能将天地间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生活相结合,达到一种超越的境界。这就像是一个超级境界的迁移过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乎人文。《周易·彖》中的“刚中而柔外”,也体现了天地、四季的刚柔并济之美。古人推崇天德之美和地德之美,它们代表了天地为万物和人类做出的决定性贡献。
“四季之义大矣”。古人通过观察自然、感悟生活,达到了对天地、对自己深刻的认识。四季的变迁、节气的交替,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今天应该珍视的文化遗产。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里,天地、四季成为智者思索、体悟生命与自然无穷之美的舞台。智者们如同精巧的织工,巧妙编织了这些自然元素背后的丰富内涵。
老子深邃的哲理中,提倡一种无言的大美。他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者并不自吹自擂,因为他们深知天地和四季都秉持着静默之美,孕育万物而不张扬。这种智慧像涓涓细流,默默滋养我们的心灵。孔子同样强调了慎言敏行的美德,提倡一种深沉而内敛的君子风范。在古人的眼中,阴阳与刚柔并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理念,更是生活的法则和智慧的结晶。
四季更迭,万物生长。每一个季节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礼物,如同阴阳交汇,刚柔并济的哲学理念一般,适时而动,适止而息。如果我们忽视了春天的播种和秋天的收获,那么失败的结局将无可避免。同样,人生也需要我们在时机成熟时敏捷行动,在时机未到时则耐心积累,静待时机。
从日月、天地、阴阳中,古人提炼出深刻的观念与法则。他们发现,阴阳相照、四时相代是万物的本质体现。顺境与困境都是过程的一部分,只有不断追求和努力才是永恒的主题。正是有了这些智者的观察、思考与提炼,我们眼中的日月、天地才更具内涵,我们感受到的四季才更有灵性。
在这种深邃的思考中,《周易》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生死循环的哲理。《庄子》则追求一种仙童般的悠然和凝静,倡导守护内心的重要性。正是这种内心的安顿,使我们更能深入地体验四季、感受天地。在捡拾地皮、挖起荠菜时,我们会感叹大地的滋润与养育;在开花的蒲公英附近休息时,我们会铭记可持续的生态智慧。
古代的智者为我们挖掘了天地、四季的丰富内涵,让我们在体验中不再显得浅薄、粗心。我们走进原野、感受风雨、捡拾地皮、挖起野菜时,都能体会到深层次的哲理和文化内涵。这些体验使我们更加懂得顺应自然、心静如水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中的天地、四季不仅是自然的存在,更是智慧的载体。它们教会我们谦逊、内敛、努力与顺应时机的智慧,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加懂得珍惜与感恩。(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年03月11日13版)
奇异事件
- 中国之最节气排行图(中国人的四季)
- 唐宁个人资料香港女演员唐宁详细个人资料
- 三伏天汗蒸好吗-三伏天汗蒸有什么好处
- 颖儿付辛博参加的节目颖儿穿西装参加活动,
- 哪种睡姿能有效的帮助大脑缓解疲劳-
- 什么是猩红热呢 猩红热有什么症状呢
- 所有明星的名字?中国内地所有女演员名单
- 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史书记载诸葛亮发明了木
- 哈密瓜的籽能吃吗 哈密瓜的籽吃了舌头麻
- 广东熊猫旅游怎么样(广东熊猫国际旅游有限公司
- 张萌:我道歉每次都是真心的,她曾因哪些事而
- 杨志刚张静漂亮吗-杨志刚为什么会选择配音演
- 中国之最诗大全(中国史上最有趣的诗,治愈所有
- 乌鸡汤适合男人喝吗 乌鸡汤男人喝了有什么好处
- 中国新疆十大未解之谜:楼兰古国是怎么消失的
- 袁文杰老婆个人资料万绮雯资料,万绮雯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