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看完了《革命者》,我才发现主旋律竟然还可以这样拍!
7月1日,迎来建党一百周年纪念日,电影市场也迎来了一部备受瞩目的重磅作品——《革命者》。该片由张颂文、李易峰、佟丽娅、彭昱畅等实力派演员联袂主演,是一部以李大钊先生为传记的主旋律献礼影片。
在首映仪式上,本片就在北大引起了热烈反响。北大学子们纷纷写下数百字的影评,盛赞影片的故事情节、导演才华和演员们的出色表现。随后,影片在各大城市举行的超前点映也备受关注。孙红雷作为观众在北京点映现场幽默地向导演喊话:“为什么不找我,我哪里比于谦差?”引发了全场观众的欢笑。
更让人惊喜的是,陈思诚也现身《革命者》的点映现场,他对影片中李易峰、佟丽娅和韩庚的表演赞不绝口,更称赞张颂文终于等来了这样一个角色。众多网友也第一时间给出了全五星的好评。有人被张颂文的演技深深吸引,有人钦佩导演打破常规叙事的勇气,还有人用一个字评价:好!
在众多献礼影视作品中,《革命者》选择了独特的叙事方式,聚焦于李大钊先生的传奇人生。它将通过展现一个人的经历,引领观众进入一个时代,展现时代的波澜壮阔。看了点映口碑,相信很多人已经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我也非常好奇,这部电影将如何用独特的视角和感人的故事,去诠释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去展现一个人的传奇人生。
《革命者》作为一部主旋律献礼影片,凭借其出色的演员表现、导演才华和独特的故事叙述方式,已经成为了今年电影市场上的一部备受瞩目的作品。它的出现,让我们更加期待国内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带着对《革命者》这部影片的好奇,我观看了它的超前点映,结果让我大为惊喜。这部影片成功在主流叙事中开辟出新的路径,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真正的献礼片。
作为一部讲述李大钊人物传记的影片,它的形式新颖且高级。不同于一般的传记影片按照时间线叙述人物生平的方式,《革命者》采用了独特的双线叙事结构。
一条时间轴是微观的,聚焦于李大钊行刑前的38小时。镜头在这段时间里缓缓推进,每一个画面都伴随着情绪的深化,引发对过去的回忆。而另一条时间轴则是宏观的,展现了李大钊从1912年到1927年间的求索历程。
从早稻田大学的留学生涯,到跟随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启发民智,再到创立中国,最后因张作霖的反动军阀而牺牲,这十五年里,李大钊坚守共产主义信仰,为新中国寻找出路。
《革命者》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嵌套了一个微观的故事。在微观的叙事中,影片采用了纪录片的纪实风格,让观众在已知结局的情况下,再次目睹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而过。
时间的倒计时不断逼近,38小时、36小时、34小时……敌我双方在争分夺秒中进行一场时间之战。这部影片不仅展现了李大钊的伟大人生,更让我们深刻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信仰追求。在尖锐的对抗中,我方队伍奋力营救着李大钊,而敌方则用尽酷刑对他施加折磨。每一次的斗争,都似乎让李大钊生的希望破灭,最后面对那狰狞的绞刑架,那种无力感直击人心。
历史上,军阀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对他进行了三次残酷的绞刑。他在受刑后的半个小时才断气。电影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了李大钊受刑的悲惨场面,微观的故事以他的去世作为悲壮的结尾。
《革命者》的叙事手法却打破了传统的逻辑,以碎片化的场景呈现,带领观众走进李大钊的内心世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内心纷繁复杂,往事如潮水般涌现,这种无序性正是心理逻辑的体现。
在这部电影中,《革命者》里的李大钊在临刑前的38小时里,通过一个个的触点,回顾了自己光辉的一生。这种叙事方式虽然并不传统,但却更为真实。
通过李大钊的回忆,我们得以窥见时代的群像:罹难的矿工、受害的报童、军阀二代、乞丐、投机者与革命的接任者。每一位角色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感受到历史的波澜壮阔与人生百态交织的回忆,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些特殊的历史瞬间。在北大教书时,与思想先驱陈独秀的惺惺相惜,传递着思想的火花;一大召开后,与毛泽东的薪火相传,昭示着革命的希望与信念。大革命失败后的心灰意冷,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曲折。
马克思曾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历史人物,无论是友人还是敌人,都是守常先生人生中的镜子,反映出他的高尚人格。喜悲交织的回忆,如同明灯,照亮后来者的道路,给予人们极大的精神鼓舞。
电影《革命者》巧妙地运用两种叙事方式,正面强攻与插叙加闪回式记忆相结合,让导演在主旋律影片中展现出高超的结构技巧。这种勇气令人钦佩,也让李大钊这一历史人物更加鲜活具体,而非单调的编年体文字。
《革命者》还承载着深刻的思想表达。整部影片仿佛是一场冰与火的碰撞,前半段与后半段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观影体验。在1912年至1927年这动荡的十多年里,军阀混战、党派林立、列强入侵、民生凋敝,人们看不到新中国的出路。《革命者》深刻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黑暗与混乱,同时也展现了人们为寻求出路而进行的艰苦探索。这部影片如同一个情感的交织画卷,开篇便通过浓墨重彩的笔触,展现了令人压抑的社会背景。血腥暴力的场面层出不穷,报童、学生和工人的被杀,构成了一幅惨烈的画面,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沉重和压抑。
随着影片的推进,我们见证了李大钊等革命者的慷慨激昂。他们的呼声如同振奋人心的战鼓,让整部影片的气氛变得激动人心。影片的后半段,充满了希望和热血的元素。
李大钊的形象在影片中尤为鲜明。他和毛泽东在京城共享火锅的温馨场景,他与陈独秀探讨革命理想的激昂对话,以及他在家人面前流露出的温情微笑,都让人看到了他内心的坚定与希望。这些画面与前面压抑的情境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在艰难时刻的英雄辈出。
李大钊就像那暗夜中的火把,将革命的火种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影片通过这一叙事手法,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越是艰难的时刻,越能激发出英雄的力量。他们如同闪耀的星辰,点燃的火焰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大地。
这部影片的视觉效果也十分出色。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影片仿佛被一刀切开,分为明暗两半。在阴暗的段落里,影片以黑色为主色调,营造出压抑的氛围。昏暗的街道、军阀的黑色制服以及李大钊行刑前的黑白画面,都强化了观众对压抑感的体验。
这部影片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艰难时刻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信念。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能战胜一切挑战。在光明的篇章里,影片以红色为主基调,展现出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其中,有三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
李大钊站在红旗之下,随着人群移动,众人踏着同一节奏,仿佛在进行一场革命的舞蹈。那红色的涌动,饱含了革命者的心心相印之情。
李大钊与毛泽东站在高处眺望北京的大好河山,阳光洒在他们脸上,两人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满怀憧憬与向往地展望未来。
毛泽东在会议上的场景,一束光从窗户射进,打在他身上,共产主义精神的传承在这一抹光中得以显现。
而本片的最大亮点,则在于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当看到演员名单——李易峰饰演毛泽东,韩庚饰演蒋介石,秦昊饰演陈独秀,彭昱畅饰演张学良,佟丽娅饰演李大钊妻子赵纫兰时,许多人可能会心生疑虑。实际观影后,却能看到他们完美诠释了各自的角色。
李易峰首次挑战毛主席角色,他成功演绎出青年毛泽东那种活泼向上、充满激情的精神风貌。一个简单的吃辣椒的镜头,就展现出了他的乐观生活态度。每一位演员都深深扎根于角中,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情感的双重盛宴。韩庚在本片中首次挑战自我,演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蒋介石。十年前他还是一位小鲜肉,如今已成功转型为一名备受瞩目的演员。在《革命者》这部作品中,他的戏份虽不多,但在仅有的几场与李大钊对峙的戏份中,他展现出了强大的气场,将蒋介石的不怒自威演绎得淋漓尽致。
佟丽娅则饰演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现实中,赵纫兰比李大钊年长五岁,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农妇。在影片中,她与李大钊的拥抱戏份让人深深动容,展现了李大钊少有的柔情一面。
《革命者》还汇聚了彭昱畅版的张学良和秦昊版的陈独秀。虽然这两位演员在片中的戏份不多,但他们都凭借个人独特的表演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让我最为感动的,当属张颂文的出色表演。作为本片的灵魂人物,他是一名大器晚成的老戏骨。过去一年里,他在电影《隐秘的角落》《扫黑·决战》中的出色表现已经让人印象深刻,而在《革命者》中,他的演技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整部电影增色不少。
《革命者》不仅是一部展现历史人物的电影,更是一部汇聚了众多优秀演员的佳作。他们用自己的演技,将这段历史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印象深刻。张颂文在接受采访时分享了他对演绎李大钊角色的深入理解和体验。他表示,接受这个角色时,他明白自己要展现的是一种超越常理的思维方式,因为李大钊作为革命的先驱,其思维逻辑与众不同。他不能用自己的逻辑去解读李大钊,而是需要全然接受既定事实,并用四个月的时间去深入消化和理解革命党人身上的那种超越常理的特质。
在表演过程中,张颂文展现了一位老戏骨的独特魅力。影片中的情感高潮几乎都在他的演绎下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而且每次的情感表达都不尽相同。当他抱着婴儿呐喊“为了孩子们”时,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弦。而在行刑前剃头时,他与剃头匠之间的轻松谈笑,以乐景衬哀情,更加凸显了他赴死的悲壮。
特别是在三·一八惨案中,张颂文饰演李大钊手挽学生冲破军阀包围的戏份,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情怀,深深打动了每一个观众。影片最后一个镜头,童年李大钊和成年李大钊同时露出微笑,犹如黑夜中的曙光,温暖人心。许多观众在之前积聚的泪点都没有被这个纯真温暖的微笑所打败,反而更加感动。
张颂文在诠释这个角色时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从身体到精神都经历了巨大的考验。他的精湛演技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使得这部影片成为了一部触动人心的佳作。在最后的行刑戏拍摄中,张颂文面对真实的绞刑架,每一次的拍摄都让他颈间留下红红的印记。他坚定表示,只要生理极限能够支撑,他就会坚持到底,完美呈现角色的每一个瞬间。
关于李大钊在就义前的那段台词,导演曾一度陷入沉思。一天,张颂文走进监制的办公室,带着自己的构思与想法,将那段台词娓娓道来。管虎监制在听完之后,感动至深,泪眼朦胧。
这段台词,便是影片中的经典之语——“我相信”。在影片的结尾,李大钊道出这句“我相信”之后,导演巧妙地运用艺术手法,让各行各业的人们同时喊出这句话,与李大钊隔空对话,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情感共振。
电影《革命者》的结构层次鲜明,思想主题深刻,色彩运用大胆碰撞,再加上优秀的演员团队,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一部极其独特的献礼影片。
七月,让我们期待《革命者》带着其独特的创作野心,与观众进行一场真挚的对话。让我们共同见证这部作品如何以其生动的故事、深刻的主题和出色的表演,触动每一个观众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