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感悟(一名中国外交官的随笔感想,带你
《中林散文诗歌选——在卢旺达的日子》
晨曦初露,黑夜的羽翼悄然隐退,天际的山峦在微光中展露出沉稳的轮廓。天空由灰蓝逐渐转为湛蓝,仿佛经过一夜的沉淀,更显明净。绿叶上的露珠熠熠生辉,小鸟在树梢间欢快地鸣唱。这是卢旺达的黎明,清新生动,美丽如画。
这里的黎明静谧而美好,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鸟语花香。在这美丽的黎明背后,隐藏着一段沉重而令人难忘的历史。1994年的大屠杀,给这片土地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痕。作为受邀的管理专家,我们曾在卢旺达的水泥厂工作,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变迁。
水泥厂位于三国交界处,离扎伊尔和布隆迪边界不远。这里时常受到武装分子的骚扰,气氛紧张。我们初到卢旺达时,附近就发生了宪兵与武装歹徒的交火事件。为了确保安全,我们与军政当局紧密合作,加强了对水泥厂的武装警戒。不久后,我们的大院里也有了巡逻的宪兵。
我们还与联合国驻卢旺达援助团的军事观察员小组保持紧密联系。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庆祝了这个胜利纪念日。我们深知,纪念战争的胜利是为了避免战争,让和平的愿望变为行动。
和平之路并不平坦。随着联合国援助团的撤离,卢旺达边境省份的安全状况日益恶化。爆炸、枪战等事件频繁发生。我们亲身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夜晚,枪声大作,技术组的人们紧张地等待黎明的到来。
当黎明的曙光再次洒满大地时,我们乘坐的班机已经穿越祖国的领空,即将抵达北京首都机场。那一刻,我们悬着的心才真正放下。舷窗外,云海在朝晖的映照下变幻着色彩,万米高空的黎明壮观无比。机舱内的卫星电视上播放的仍是卢旺达的大湖地区难民危机,我们不禁思考:何时才能迎来真正和平与安宁的黎明?
海风中的血与泪——西非奴隶岛的沉重历史印记
踏足西非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城,我借助一次会议的契机,决定前往邻近大西洋的戈雷岛。这座岛屿,是十八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在西非贩卖黑奴的历史见证。它像一座孤岛,孤零零地矗立在茫茫大海中,从远处看,岛上的建筑物犹如一座古老的城堡。随着船只缓缓靠近,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堡上的炮台,虽然岁月已经留下了痕迹,但那破败的炮台依然指向大海,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什么。
岛上的“奴隶之家”,曾是关押和转运黑奴的地方。走进院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土红色的对称弧形楼梯,它们将“奴隶之家”的“天堂”和“地狱”鲜明分割。楼上居住的是黑奴贩子,楼下则是黑奴的囚室。那狭窄的走廊,连接着外面茫茫的大海和一个鬼门关,无数黑奴正是从这里被带走,踏上一条未知的不归路。
走进阴暗潮湿的小屋,我仿佛还能嗅到当年黑奴身上的血腥味和汗味。他们的眼神,充满了惊恐、愤怒和绝望。尤其是那些曾经关押孩子们的地方,谁也不能确定有多少幼小的生命在这里哭泣、饥饿或因病夭折。可怕的鼠疫也曾在这片土地上肆虐,夺走了无数孩子的生命。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称重室。黑奴们在这里被按照体重和力气估价,只有力气大的黑奴才有可能存活下来。病弱的孩子则会被无情地抛入大海。而那些美丽的黑奴少女,或许能因为自己的美貌而获得一些关注,甚至受到“优待”,但这依然无法改变她们悲惨的命运。
导游先生的话语中充满了心酸:“那些黑奴贩子们在这个他们制造出的悲惨世界中怎么能够安心入睡?”的确,这些殖民者的行为令人发指。如今,戈雷岛已经成为了一个教育人们铭记历史的地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感受这段血与泪的历史。
在另一个场景中,又是十五月圆时。窗外是深蓝色的天幕和一轮皎洁的圆月,月光清冷地洒在婆娑的香蕉树叶上。身处海外,尤其是在这正月十五的夜晚,我对家乡的思念愈发浓烈。非洲的月亮虽然与中国的月亮一样有缺有圆,但因为缺少高大的建筑物和空气污染,看起来似乎更大更圆。这并不能掩盖它冷面美人的特质,缺少了国内月亮那种暖如春、柔似水的温情和神韵。那是中国月亮独有的美和魅力,无论走到哪里,中国人都会铭记在心。
小时候,每逢正月十五,我都会提着纸糊的灯笼穿梭在街巷间,唱起儿时的儿歌。家家户户红灯高照,一家人围在一起享用香糯的元宵,火红的灯笼与明亮的月亮交相辉映,形成一幅温馨的画面。如今身在远离祖国的非洲大陆,我不得不独自面对这个缺乏温情的月亮。虽然这里没有红灯笼和香气四溢的汤圆,但幸好有妻儿寄来的录音磁带,让我仿佛还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在思绪飘渺的夜晚,我沿着校园林荫道漫步,想象着未来的生活能够像诗中的恋人一样长相厮守。然而现实总是充满变数,我们经历了分离、相思和团聚,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经历着圆满和残缺。
油梨落下,惊醒了我沉浸在回忆中的思绪。单放机里的磁带已经播放完毕,窗外的月亮依然静静地挥洒着清冷的光。此刻已经是午夜,而遥远的北京正是朝霞满天的清晨。在这结婚六周年的日子里,我想对我的爱妻说,六个春秋过去,我们的爱心已经孕育出一片永不枯黄的嫩绿,那是只属于我们自己的绿地。我们的家因为有了可爱的儿子而更加温馨。校园里那一湖涟漪、灰色的小楼以及闪烁的星辰,都是我们无法忘记的美好回忆。
在春天里,烟雨蒙蒙,春风阵阵,给柳枝染上了嫩绿,把桃花催红。冬眠的生命在春雨中苏醒,绿湖的薄冰在春风中消融。这是让人思绪万千的季节。远方的爱妻啊,你看到了吗?春天正在微笑,正在萌动。穿过了荒凉的沙漠,我终于找到了爱的绿茵;熬过了漫长的冬夜,我终于找到了春的光明。我心爱的娇妻,你的眼神流露出长途跋涉的倦慵和无限的忧郁。是春天撩起了你秀美的头发,清新的花香沁入你的心中。还记得吗?在那儿有一汪绿湖,你手捧精心折叠的纸船放入湖中,小船在绿水上荡漾,承载着你的思绪和希冀。
对于“什么叫爱人?”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爱就像春天的萌动,让人的心灵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爱是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是在生活同成长和奋斗的力量源泉。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对我的爱妻说,我爱你,愿我们的爱情永远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
居斯塔夫·福楼拜,这位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大师,被视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杰出语言艺术家。他的文字被尊为法语的典范。为了使其作品成为精雕细琢的艺术品,福楼拜总是不断地推敲,一遍又一遍地斟字酌句、修改稿子。
以他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的一段描写为例,是关于爱玛从远处看到的鲁昂城的景物。最初,整个城镇的出现被描述为一座圆形阶梯剧场,层叠而下,淹没在浓雾中。接下来的描写详细描绘了城镇周围的自然环境,包括田野、湖泊、工厂等。这些初稿中的描写较为庞杂,形象分散,缺乏整体感。
福楼拜在第二稿中对初稿进行了修改,尝试使描写更加丰满。他调整了部分描述,如“顺着墙根走着”的城镇出现更加具体地描绘了城镇的位置和形态。他进一步描绘了城镇周围的自然环境,如田野、草场等。第二稿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细节过于繁琐或过于抽象。
在第三稿中,福楼拜进一步精简和优化了描写。他强调城镇的圆形阶梯剧场般的形态,并突出了其被浓雾笼罩的氛围。他通过描绘田野上的房屋和远处的地平线来进一步展现城镇的延伸感。福楼拜还通过比喻和形象的描写来增强读者的感知体验。整个描写更加简洁明了,形象生动。
城镇宛如画卷般展开。它像一座圆形阶梯剧场,层层叠叠,逐渐浮现于视线之中。雾气缭绕,掩映着城镇的轮廓,宛如梦幻般的场景。走过桥梁,城镇的轮廓渐渐清晰,房屋影影绰绰,杂乱而生动。远方的田野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展现出一种广袤而神秘的美感。
河水轻轻荡漾,映衬着绿岭的轮廓。停泊的船只扁扁平平,浮于水面之上。它们挤在一起,仿佛是在寻找庇护的港湾。工厂烟囱中冒出的浓烟在风的吹拂下飘散开来,与天际融为一体。教堂的钟楼矗立在雾气之中,钟声悠扬,与铸造厂的轰鸣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林荫道上的树木已经失去了生机盎然的叶子,宛如一丛丛紫色的荆棘在房屋间矗立。石板屋顶被雨水打湿,随着城区的高低起伏,闪烁着光泽。一阵风吹过,雾霭涌动,向圣·卡特琳娜河岸飘去,无声无息地撞击着河岸的岩石。
田野广袤而单调,向无尽的远方延伸,那里,地势逐渐升高,雄壮的景象直达天际的朦胧基线。从高处俯瞰,这幅画面宛如一幅平静优美的画卷。停泊的船只宛如静止的雕塑,它们安静地聚集在角落。河水随着绿意盎然的山岭蜿蜒前行,展现出优美的曲线。河面上,椭圆形的岛屿就像几条沉稳的大黑鱼,静静地漂浮,毫无动静。
远处工厂的烟囱中,浓烟滚滚,颜色深沉,随风飘散在空中。雾气弥漫,笼罩了教堂的钟楼,为其增添了一丝神秘感。清亮的钟声与铸造厂的轰鸣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独特的交响曲,在空气中回荡。林荫道两旁的树木,失去了叶片的装饰,现在它们像一群紫色的荆棘,矗立在房屋之间。
屋顶上淋着雨水,随着城市的高低起伏,闪烁着柔和的光芒。一阵风吹过,将满城的迷雾推向圣·卡特琳娜河岸。雾霭如同海浪一般,无声无息地撞击在苍白的悬崖上,然后碎成一片片,消散在空气中。这一切的景象都显得如此生动而引人入胜,仿佛读者身临其境,可以感受到每一丝的风、每一滴的雨、每一缕的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