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另类寒假作业”需摒弃极端化倾向

奇闻异事 2016-01-29 10:05www.kangaizheng.com诡异事件

   22日放寒假那一天,重庆南岸区黄桷垭小学学生赵伊湄被自己抽到的一道寒假作业难为哭了。作业题目是:如果没有移动设备。主要任务内容是:坚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不打电子游戏,不碰手机和电脑,每天用阅读、运动和同学互动来代替网游和上网。(1月28日《北京晨报》)

 
  “一个月不碰手机电脑”的寒假作业目的是好的,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运动和同学互动,有可能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发现新天地。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如果一个月时间远离手机电脑,不仅打乱孩子正常的生活模式,还会剥夺他们在网上的兴趣爱好,失去网络给予的财富,形成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难道挖掘新兴趣就要放弃旧兴趣?恐怕孩子的新兴趣没培养起来,旧兴趣的失去就让他们遍体鳞伤,这岂不是在追求美好的道路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奇闻趣事,军事快递,娱乐快递,易术星座,明星快递,电影快递,电视快递,
 
  而且,就这个作业本身来看,可行性并不强。坚持一个月不上网,成年人大多都做不到,更何况是心智不成熟、自我管控能力较弱的孩子,所以操作的可能性并不高。可行性不强不仅表现在孩子自身的弱势上,还表现在操作过程的潜影响上。如果让孩子坚持远离网络,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可能会过于压制孩子合理的心理需要,无意中抑制他们个性发展,也不利于他们积极健康情绪的产生,甚至是承受过度的挫折感,危害心理健康。培养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让他们自由成长,并做好适当引导,而不是逆水行舟,过度的干涉限制,那样往往会使孩子(尤其是一些优秀、听话的好孩子)的心理世界走向极端。
 
  老师出题的初衷是因为一次课堂调查,她发现班上95%的学生有用手机上网、电脑玩网游的经历,班上成绩最差的几个学生有经常玩手机、打游戏的习惯,由此萌发了无网络的“体验活动”想法。我们不否认现实中有些孩子痴迷网络的情况,孩子上网成瘾确实可怕。可能造成心理障碍,性格缺陷,影响孩子的社交和以后发展,这是一个极端行为,还会导致极端的影响,确实应该重视,需要探寻方法解决。但如果用一段时间远离网络的方法,从痴迷到隔绝,不仅不能缓解孩子网瘾,反而会让控制能力较差的孩子陷入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双重困境,可能做出偏激甚至违法犯罪的事情。这岂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那这种“体验活动”的合理性是不是也有失偏颇?
 
  有人认为,这是一道实验性、开放式的命题,没有正确答案可言,体验过程比结果重要,也不需要结果。但试想,如果体验过程和结果的承接性、贯通性,最后的可实现性更高些,岂不是我们更想要的结果?比如作业内容可以按照合理的分配,规定孩子上网时间和阅读、运动和同学互动的时间,让家长和老师进行监督。这样就避免了原来的极端化倾向,不仅孩子能得到相应的感悟、成长,也能达到老师家长期待的教育效果,而且还能给孩子带来成功的喜悦感和完成作业的使命感,取代原来可能产生的超出承受能力的挫败感。从而实现体验过程和结果的双收获,“真正”的完成寒假作业。
 
  所以,阅读、运动、同学互动和网游上网,只要安排合理、适量,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只要过度偏向一方,将另一方隔绝掉,都会滋生弊端,也是不理智的体验活动,对孩子成长就可能留下一个隐形隐患。所以,“另类寒假作业”,需要摒弃极端化倾向,通过更理性并且考虑周到的作业要求,更合理的时间分配,让孩子用同样的“用心”获得更佳的效果,从而走出原来网络带来的“困局”,更能阻止“另类寒假作业”带来“新困局”。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