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发现3500年前女性头骨:曾接受过开颅手术

奇闻异事 2022-06-16 13:43www.kangaizheng.com诡异事件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赵梅,原题为《新疆罗布泊发现3500年前做过开颅手术的头骨》

  距今3500年以前,生活在罗布泊腹地的小河古人生存环境恶劣,吃的食物粗糙坚硬,劳动量又大,,小河古人却很聪明,他们会用发酵乳制作奶酪,用熬制的牛骨胶制作黏合剂,甚至能成功地操作开颅手术。

  1月30日,2014年度新疆文物成果汇报会上,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朱泓、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杨益民公布了他们的科技考古最新成果,他们通过对小河墓地出土人骨进行古人口学、人体测量学、古人种学、古病理学等研究,以及对小河墓地出土遗物开展科技分析,向人们复原了小河人3500年前的生活风貌。

  小河墓地是距今3500-4000年左右的罗布泊地区古代某部落的公共墓地,曾被称为“上千口棺材的坟墓”,其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沙漠里,东距楼兰古城遗址175公里,西南距阿拉干镇36公里。

  自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开始发掘,到2005年整个墓地发掘完成,小河墓地共发掘墓葬167座,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曾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出土人骨研究

  小河古人平均寿命33.29岁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朱泓一直在进行小河墓地出土人骨的研究,他和课题组期望通过这项研究,了解罗布泊地区早期人群的体质特征、人种学类型、遗传学构成、平均寿命、健康状况以及人群的迁徙等息。

  在对小河墓地的古人口学进行研究时,科研人员采集了130具人骨。科研人员进行鉴定研究后发现,这些古代居民的死亡年龄段多集中在壮年和中年,他们的平均寿命仅为33.29岁,男性平均寿命为33.80岁,女性平均寿命为32.88岁。

  朱泓分析,这可能与小河墓地古代居民的生活条件艰苦、营养摄入不足、医疗水平低下有关。而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低,可能是因为女性在生育期间的死亡率较高,导致女性多在壮年就死亡。

  在与西北地区其他古代人群进行比较时科研人员发现,小河古代居民平均寿命较高于其他地区人群。

  朱泓分析认为,出现这样的统计结果,可能和小河古人未将死亡的婴幼儿埋进成人墓葬有一定关系,“因为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小河古人婴幼儿期的死亡率仅为5.17%,这个结果在当时生存环境下,几乎不太可能。”

  牙齿磨损远高于其他地区

  科研人员在对80具人骨进行古病理学研究时发现,小河古人的齿科疾病非常严重,尤其是牙齿磨损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不代、不同地域的古代居民。

  “这一方面与他们食品加工技术比较落后,食物粗糙坚硬有关;另一方面可能跟风沙频发的生活环境有关,食物里可能经常掺入沙粒,沙粒里的石英等物质对牙齿的磨耗远高于其他物质。”朱泓分析。

  科研人员在对上述人骨的牙结石疾病进行分析后认为,小河人群的牙结石疾病可能和食物、水有关,“他们的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他们赖以为生的孔雀河的水质较硬,这些因素导致了他们异常严重的牙结石疾病。”朱泓说。

  ,科研人员还发现小河古人的骨关节炎发病率也很高,尤其是脊柱关节疾病非常严重。“这些疾病和过度负重、过度劳累有很大关系,可以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比较艰辛,劳动负荷比较大。”朱泓说。

  当年为一女人进行开颅手术

  研究中,科研人员还发现了一例比较典型的接受了颅骨环钻手术的女性个体,这具女性人骨年龄在40岁-45岁之间,头部有一个直径约6厘米的圆形钻孔(左侧出土后破损),钻孔断面光滑圆钝,有明显的愈合痕迹。

  “说明这位女性在接受完颅骨钻孔手术后,又存活了下来,而且存活的时间至少在一个月以上。”朱泓分析说,这种现象在3500年以前比较罕见。

  此前,新疆发现的头骨钻孔人骨也有不少,学术界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大致分两种,一种解释认为头骨钻孔是古人为了治病救人、缓解疼痛;另一种解释认为头骨钻孔是古老的巫术,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有关。

  朱泓分析认为,结合小河墓地这位女性的情况,她应该属于前一种情况,在当时医疗条件、水平都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小河人是如何成功实施这一手术的,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在保存有完整手部骨骼的人骨标本中,科研人员还发现4例患有拇指腕掌关节疾病的女性个体。科研人员分析认为,这种疾病可能和古人从事某种特定的活动或职业有关。

  朱泓说,以往的学术研究认为,患有这种疾病多和古人长期从事制陶业,双手拇指长时间过度伸张,导致拇指腕掌关节变形有关。

  ,小河墓地出土器物中没有陶器,只有草编篓之类的盛器,“,我们推测,这4个患有严重拇指腕掌关节疾病的女性,很可能长期从事编织类的手工业劳动,由此也说明,当时的小河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或许已存在男女分工”。

  □ 陪葬物品研究

  用发酵乳制作奶酪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杨益民说,他们在对小河墓地的随葬品进行科学鉴定时发现,早在3600年前,小河古人就已经会制作奶酪。

  研究人员分析发现,小河古人用开菲尔乳酸菌和酵母菌等共同发酵牛奶,将其制成一种特别的发酵乳,再经过一定程度的脱脂处理和乳清分离,制成了奶酪。这种奶酪乳糖含量很低,保质期长,便于携带,特别适合游牧生活。

  “发明”中国最早明胶

  杨益民说,他们在小河墓地出土的一件法杖上发现,该法杖镶嵌物脱落的槽沟中有一种淡黄色的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牛胶,主要成分是牛的胶原蛋白。

  “牛胶实际上是明胶的一种,这是迄今为止经科技分析证实的我国最早利用的黏合剂,它将我国动物胶利用的历史追溯到了3500年前。”杨益民说。

  他说,这项科技成果也印证了牛在小河墓地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据介绍,动物胶的运用有效地促进了复合工具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有着极大意义,但由于动物胶成分是有机物,经长期埋葬常常降解殆尽,其科技分析始终是个世界性难题,而小河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使这种动物胶没有被降解,科技分析也得以顺利进行。

  此前,中国已知最早的明胶使用在汉代,战国时期有使用蜂蜡做黏合剂的。

  使用牛心制作画笔

  在小河墓地的一具女性干尸随葬的皮囊中,科研人员发现了一块红赭色块状物,“我们开始以为是颜料块。”杨益民说,后来分析发现不是,“块状物表面是无机物,经鉴定是一种赤铁矿粉;内部是有机物,经鉴定后发现是牛的心脏”。

  在进一步分析块状物的用途时,杨益民说,他们初步推测,块状物可能是小河古人制作的画笔,至于小河古人缘何会采用动物内脏制作画笔,画笔用途何在?还有待于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证实。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