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的观后感(西府明珠关中之最----参观冯家
西府明珠关中之最——冯家山水库探秘之旅
文/马东海
多年来,老人们的叙述总是让我对冯家山水利工程充满向往。那些关于工程建设时的宏大场景、感人故事,以及为我们及子孙后代带来的福祉,激发了我对此次参观活动的浓厚兴趣。终于,在《扶风县读书协会》的组织下,我有幸身临其境,一探究竟。身临其境,我情不自禁地感慨良多,真是不虚此行!
那是一个雨后天晴的夏日清晨,我们一行三十余人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旅途。沿途的美景风光虽美,但我们却无暇欣赏,一心只想尽快到达目的地。感谢旅游大巴士师傅的高超驾技,一个半小时后我们提前抵达。
进入冯家山水库展览馆,眼前的劳动工具、相关文件、照片及史料,无一不将我们的思绪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每一件工具、每一份文件、每一张照片,都仿佛跨越时空,带领我们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后期,物资匮乏,人民生活困难。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总有那么一些心系苍生的人,如原陕西省省长李瑞山、原省水利局长胡棣等,他们面对社会的困境深感忧虑。他们不仅具有远见卓识,而且勇于担当。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将千河之水汇聚成“高峡平湖”,引上渭北,改变旱塬百姓靠天吃饭的残酷现实。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最终做出了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后世世的英明决策。
1970年12月12日,陕西四县的三万多英雄儿女挑战穷山恶水,吹响了冯家山水利工程建设的大会战号角。那一刻,整个冯家山塬上塬下、河道河川人声鼎沸、红旗漫卷。面对巨大的工程挑战和艰苦的环境条件,建设者们在最困难的时期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们万众一心、顾全大局、舍身忘己、无私奉献。当时的艰苦环境让人难以想象:吃的营养食品匮乏;睡的则是潮湿且危险的土窑洞和麦草铺。许多建设者因此落下严重的疾病甚至终身难以治愈。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仍然坚持工作每天都出大力流大汗有的人即使受伤也不肯离开工作岗位。他们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令人感动和敬佩!当时发生了许多感人的英雄事迹如《歧山·铁姑娘战斗队》、《扶风·好小伙特别能战斗队伍》、工地铁人冯来娃勇捅马蜂窝等等都展现了他们的勇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让人肃然起敬。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及一次严重的事故那是冯家山水库工程建设期间最令人痛心的时刻:一支施工队伍在凌晨作业时遭遇了边坡滑塌事故导致十六名年轻民工被埋在一次滑坡中不幸牺牲他们都是正值青春年华的小伙子他们的离去是令人心痛的但是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然而英勇的西府四县人民并没有被困难和悲剧所吓倒他们继续组织队伍奔赴工地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们无所畏惧展现出了顽强坚韧的精神风貌和信念!这种精神令人感动令人敬佩!整个工程历时不到两年便完成了73米水库大坝的建设随后展开了所属灌区的建设工作这一壮举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如今冯家山水库已经成为关中的一颗明珠为周边地区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让我们铭记那些为水利事业做出贡献的英雄们!历经三年的辛勤耕耘,西府人民用他们的汗水、泪水与热血,在这片土地上铭刻了一道坚韧的印记。他们凭借勤劳、善良、勇敢与伟大,筑造起了一道长达三百米、高达七十三米的拦水大坝。不仅如此,他们还开凿出了两条壮观的引水涵洞和溢洪洞,以及其他相关设施。这一在陕西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水利惠民工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宝鸡西府周原大地。
这一工程的完成,堪称关中水利工程之壮举,为陕西农业发展树立了丰碑。半个世纪以来的冯家山水利工程,见证了无数次的旱灾考验,因它的存在,我们得以避开那些可能重现的人间惨剧。在开闸放水那天,人们汇聚在冯家山水利工程北干渠两岸,盛况空前,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一个多愁善感的笔者,每当提及这些令人感动、振奋的事情,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在冯家山的故事中,我听到了当年凤翔县王堡村十六名民工不幸遇难的悲痛消息,我落泪了。在水库坝面上,我看到了冯家山水库的宏伟景观,想到了已故的父亲曾经参与此工程的故事,我又落泪了。遗憾的是,父亲在有生之年未能重返这片土地,领略今日的冯家山之美。
在撰写此文之际,我再次被感动落泪。思绪飘向远方,回想起自战争以来的苦难岁月,我们的祖辈在战乱的煎熬和苦难中度过。是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才建立了新中国。我们的父辈在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改变了国家的落后面貌。我们必须感激毛主席、感谢,更应感恩所有的革命先烈,包括为冯家山建设工程而英勇献身的一百四十多名英雄烈士。
饮水思源,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为创造我们幸福生活而献身的英烈、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我们应当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伟大的冯家山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与时俱进、科学求实”。让我们像先辈一样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工作,建设美丽家园,全身心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向曾经参加过冯家山水库建设的英雄们、父辈们致敬!在2023年7月6日凌晨天马某人于紫雲書斋留笔之时附上作者近照以示纪念之情谊深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