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血馄饨是什么过了多后 时隔3年的江
《江歌案》新进展:判决书揭示刘鑫行为反常,谁该谴责?
时隔三年,曾经轰动一时的《江歌案》再度引发公众关注。原本定于6月30日的江歌妈妈对刘鑫的生命权纠纷案开庭,却再次被推迟。这不禁让人疑惑,刘鑫的行为是否真的有违常理人情?
距离江歌离世已过去三年零五个月,共计1335天。江歌妈妈一直未曾放弃为女儿讨回公道,她坚决要求见到刘鑫,为逝去的女儿寻求一个交代。在这场纷争中,江歌妈妈不仅不是一个“复仇者”,更是一位勇敢的“战士”。
回顾整个案件经过,2016年11月3日凌晨,江歌在日本遭遇前男友陈世峰的残忍杀害。刘鑫作为江歌的闺蜜,在整个事件中表现出的行为令人费解。面对陈世峰的骚扰和尾随,她未能妥善处理,甚至在江歌遭遇危险时选择躲避。江歌妈妈曾多次遭受刘鑫一家的冷漠对待,甚至被恶语相向。
刘鑫的行为不仅未能表现出应有的道义支持,更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江歌母亲的伤痛。判决书中的描述显示,刘鑫的行为确实有违常理人情。面对这样的判决,很多人开始质疑刘鑫的行为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为何她始终未能真诚面对这场悲剧?难道她真的如同一些人所说,是一个自私自利的背叛者吗?
江歌案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刘鑫的名字一度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甚至,刘鑫将名字改为刘暖曦,试图成为网红捞钱,但之前使用“刘鑫”名字所进行的一切法律行动全部失效。尽管她并未直接动手,但道德的审判已然无法逃脱。
跨国刑事案件的处理,需要在两国间进行繁琐的翻译和公证流程。江歌的母亲历经近九个月的漫长等待,只为重新寻求公正。6月5日,此案召开庭前会议,江母提出了高达203万余元的赔偿要求。母亲含泪告诉江歌:“闺女,对不起,让你等待太久太久了!”
威廉·萨克雷的箴言完美诠释了刘鑫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之后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这句话如同锋利的箭,直指刘鑫的内心。刘鑫的行为引起了公众的愤怒和谴责,她的所作所为让人心寒。
在江歌案的一审中,刘鑫被要求赔偿近七十万元,但许多人觉得惩罚过轻。刘鑫的行为与凶手无异。当初,陈世峰持刀找刘鑫和江歌时,刘鑫自己躲进屋内,不顾门外江歌的生死。当江歌试图回屋躲避时,却发现门被刘鑫反锁,导致她无法逃脱。江歌报警时,刘鑫哀求她不要报警,事后更是没有及时报警或救助江歌。这些行为让人们不禁要问:刘鑫与凶手有何区别?
更令人愤慨的是,刘鑫事后多次刺激江歌的母亲,甚至在节日时发送“问候”给江母,点赞批评江母的微博。她的行为令人恶心,不仅不懂得感恩,还多次责怪江歌和江母。这样的行为实在令人无法容忍,因此刘鑫应该受到公众谴责。
让我们再次重申一点,这也是每个人都应该清醒认识到的事实:江歌无辜地倒在了陈世峰的暴力之下,她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她在清醒状态下的选择。事后无论出于何种心态,对形势危机估计不足的说法,都是对受害人的指责。因为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分手暴力的施暴者,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不可预测性而指责受害者“没能好好保护自己”。
就像家暴一样,防治约会暴力、分手暴力等,都不应仅仅是私领域的问题,而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事实上,这些暴力事件的发生概率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天津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向贤的调查显示,约会暴力的发生率高达三分之一,甚至超过了婚姻暴力的发生率。
刘鑫事件在网络发酵后,令人震惊的是,不少人毫不掩饰地在评论中宣扬运用暴力、杀戮来解决问题,让她付出代价。其中许多拥有话语权的自媒体账号也在推波助澜。当刘鑫一家被人肉、被公布信息和生活上遭受无尽骚扰时,这些声音却视而不见。
江歌的母亲在这整件事中的情绪化值得我们理解与同情。但当自媒体以“人血馄饨”煽动群情,一篇篇爆款文章不断被生产和转发时,除了发泄愤怒之外,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网络暴力可以轻松“杀死”任何一个在这类事件中经不起道德拷问的普通人,但揪住这些并不能解决整个社会的病痛。除非你真的想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煽动本身!
截图来自微信公众号“乱说话”。
她并非完美的“受害人”,而那个真正的者陈世峰却悄然隐身在舆论之外。与刘鑫被网络舆论炮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世峰却鲜少出现在公共讨论中。除了江歌母亲希望法院判处陈死刑的链接外,我们很难了解到更多关于陈的细节。在这个事件中,刘鑫遭受了前任的分手暴力,或许她不是一个完美的受害者,她的自私、不那么勇敢、甚至不那么真诚都不是值得骄傲的事。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谁又能保证自己能做得足够好呢?我们不应该只关注那些道德上毫无污点的受害者,更应该关注那些拿起刀子施暴的罪魁祸首。
分手暴力的可怕之处在于,其一,围观者往往更容易站在施暴者的角度上成为“合谋”,觉得问题在于受暴的一方,或者暴力是受暴者咎由自取、应该遭受的合理惩罚。或者,是受暴者交友不慎,主动选择了和“人渣”在一起。其二,分手暴力总是被归为受暴者的私领域问题,这也是某些文章制造出的江歌“替刘鑫去死”这种说法的来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亲密关系暴力现象的男性,普遍存在情绪管理问题,更容易对周围其他人施暴。由亲密关系暴力引起的性别暴力事件中,暴力波及到无辜路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刘鑫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受害者的悲剧,更是分手暴力、舆论造成的悲剧。责备受害者不够完美不仅不能改善现状,更会让我们失去反思性别暴力的干预机制、检讨社会制度结构性问题的机会。应对这种情况需要有设想和应对预案,这就是说我们需要普及性别暴力的应对知识和演练。
在刘鑫事件中,网友诟病的一个细节是,在开始遭受前男友纠缠时,刘鑫拒绝了江歌的报警提议,原因仅仅是因为担心合租违法。而陈世峰的威胁正是因为抓住了受害者的心理才能得逞。为潜在的性别暴力受害者(包括可能无辜受牵连者)提供更有效的救济渠道,同时给公众和执法机关提供更多的应对性别暴力的方法和预案机制,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