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年内升空,我们为什么要去月亮上挖土
随着火星探测窗口期的临近,全球各地的火星探测项目蓄势待发,而人类对深空的探索热情从未减退,无论是火星还是月球都承载着我们的梦想。
回溯历史,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飞船降落在月球的静海区域,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这是人类首次登月的辉煌瞬间。为了纪念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每年的7月20日被定为人类月球日。阿波罗计划的最大贡献并非宇航员的足迹,而是带回了珍贵的月球岩石样品。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完成了六次载人登月任务,带回了约382公斤的月球样品,为我们揭示了月球的奥秘。
时隔半个世纪,中国即将加入这一探月行列。按照计划,我们将在2020年10月底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通过铲取和钻取的方式采集月球样品并将其带回地球。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去月球“挖土”呢?这些样品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让我们一起探寻答案。
月球样品不仅仅让我们重新认识月球,这些样品的研究还为现代行星科学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依据,为认识各类行星的地质演化过程提供了参考。月球岩石中的信息不仅仅是月球本身的,更包含着太阳系空间物质和能量的重要信息。例如,行星化学家通过分析月球样本中的同位素组成,揭示了月球的起源和太阳系的演化。
月球样品的研究还涉及到太阳风的组成、太阳表层的成分特征、小天体和微陨石撞击月球的历史记录等。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认为,月壤是太阳系空间与月球固体岩石圈的过渡带,包含着大量关于月球和太阳系空间的信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样品负责人瑞安·齐格勒透露,几十年来,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都对月球样品展开了研究。
除了科学成果之外,研究月球岩石对于开发月球资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介绍,一个重要的成果是发现月球样品中含有氦-3这种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尽管地球上的氦-3储量有限,但月球的浅层就含有上百万吨的氦-3,足以解决人类的能源之忧。随着对月球认识的加深,科学家发现月球的氦-3总储量可能更多。
尽管月球样品带来了重要的科研成果,但获取这些样品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惊人的。阿波罗计划中,获取样品所要付出的成本相当于同等重量钻石的30多倍。这是因为阿波罗计划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项目,耗费了巨额的资金和资源。中国的月球采样项目并不“烧钱”,我们以一种更为经济和高效的方式完成了这一任务。
月球样品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月球的奥秘,为现代行星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还为我们打开了开发月球资源的大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深空探索的深入,我们相信月球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发现。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月球始终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从阿波罗计划的辉煌时代至今,人类已经发射了超过130个月的球探测器,以多种方式如环绕、着陆巡视甚至是撞击,不断对月球进行探索。我国即将实施的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无人探测任务的核心,旨在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重要目标。与美国的阿波罗计划相比,我国的探月工程采取了一种更为科学、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无人探测逐步迈向载人探测,这样的路径不仅成本更低,而且更为稳妥。
嫦娥五号的着陆地点选在了月球正面西北部的吕姆克山脉,这一选择距离阿波罗计划的着陆点有着上千公里的距离。这将为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角和发现,打开探索月球的新篇章。在历经数十年的沉寂之后,月球正逐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全球再次迎来了探月的热潮。
未来的月球,或许将成为人类在太空中的“哨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月球资源的渴求,月球基地的建设已成为人类下一个重要的目标。月球上的水资源不仅可以用于宇航员的生活,还可以被分解成氢氧燃料,为航天器提供动力。在月球两极的永久光照区,我们可以建设太阳能电站,利用这些资源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月球背面的科研站将为我们提供一个避开地球无线电干扰、观测星空的绝佳场所。尽管氦-3的开采利用还存在挑战,但在月球建设核聚变电站并直接利用这一资源的设想已经引发了无数人的期待。
回首过去,从苏联发射的“月球一号”拉开人类探月的序幕,到如今的嫦娥五号任务,人类探月的脚步从未停歇。而未来的月球,不仅仅是一个资源丰富的矿场,更将成为人类探索深空、拓展生存空间的起点和枢纽。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激动人心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