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没有早一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大师苏轼于公元1076年中秋之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月亮为引子,以苏轼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感为基础,展开了一场关于梦想与思索的探讨。它将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融入了对于宇宙人生的哲理追求之中,展现了作者纷乱而又矛盾的思绪,同时又表达了他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丙辰中秋之夜,苏轼欢饮至醉,创作了这首词并怀念其弟苏辙。词牌名为《水调歌头》。这首词以优美生动的文字描述了天上的明月和人间情感的交织。从词句注释来看,苏轼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富有哲理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生命、亲情、团聚和离别的感受。
丙辰年的中秋节,苏轼欢饮达旦,酣醉中写下这首词。抬头仰望明月,他向苍天发问:明月何时出现?又将去往何处?不知天上的宫殿今夜是何年。他想要乘风归去,又担心高处的寒冷。于是起舞弄清影,感慨人间美好。转朱阁,低绮户,月光照耀着无眠的人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自古难全。他祈愿人们长久幸福,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水调歌头》作为词牌名,源于唐朝大曲《水调歌》。此词牌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在这首词中,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将词牌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月色如水,光影斑驳,我站在这里,心中的情感如波涛般起伏不定。想要乘风破浪,飘然离去,却又担心那琼楼玉宇般高处不胜寒冷。这种矛盾的心情如同翩翩起舞的倩影,在这人世间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美。
我望着那轮明月,思绪万千。月影转过朱红的楼阁,映在精致的窗户上,照耀着我无法入眠的夜晚。那明月不该是恨的象征,为何总是在离别时显得特别圆满?人有悲欢离合,就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这是自古难以周全的事情。
我望着明月,思绪纷飞。在这中秋之夜,我想起了自己的兄弟和朋友,希望他们能够长久地生活得好。虽然相隔千里,但让我们共同欣赏这轮明月,共同度过这个美好的时刻。
这首词是在公元1076年中秋之际,苏轼在密州时所写。当时他因为与政界的意见不合,自请外放各地为官。他渴望与兄弟团聚,但一直未能如愿。在密州的那年中秋,他面对明月,心中涌起无尽的思绪和感慨。他借着酒意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词将自然和人生高度融合,展现了苏轼的豪放洒脱风格。他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的境界气氛。在词中,苏轼将神话传说和人生哲理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皓月当空的壮美景象。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中秋之夜的自然景色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他作为文学家的才华和作为思想家的深邃。
仰望苍穹,明月如盘,犹如追寻那遥远的源头、探索宇宙的始末。它犹如自然的杰作,引发人们无尽的惊奇和赞美。对明月的尊崇与向往,如同波澜壮阔的情感涌上心头。
不禁让人遐想,那遥远的天上宫阙,今夜是何年何月?似乎那明月诞生的时刻起,已经历了无数个岁月。那月宫今夜是何模样?是佳节盛宴还是孤独冷清?我欲乘风归去,一探究竟。又恐那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仿佛那月宫虽美,却冷得让人无法承受。
苏轼被称为“谪仙”,他对月宫的向往如同前生便是月中人。他梦想乘风归去,但心中的犹豫和恐惧让他留恋人世。这种对于出世与入世的纠结情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中秋之夜,词人看着明月,思绪万千。他想到人间的离别之苦,感叹人生的无常。明月高悬,照无眠之人,那些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人们,心中充满了忧伤。词人埋怨明月为何总在有离别时圆呢?这样的圆满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愁苦。他也理解这种离别之苦是人生的常态。
诗人转而安慰明月,为她说出一番宽慰的话语。人生虽有无常,但月也有阴晴圆缺。月也有其遗憾和缺陷,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从人的情感到月的变化,从古今的变迁中,诗人学会了对人生的达观态度。他寄托希望于未来,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日。
最终,词人表达了对明月的祝福:希望人们长久地幸福安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如同南朝谢庄的《月赋》所说:“隔千里兮共明月。”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实质上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人世间的离别无法避免,但只要有亲人在世,即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照耀世界的明月将彼此的心连结在一起。渴望亲人长久健在,超越时间的限制;千里共赏明月,打破空间的隔阂。这种对明月的共同热爱,将分离的人们紧紧相连。古人有“神交”之说,即使好友天各一方,不能相见,也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亦可称为一种神交。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我安慰和勉励,而是反映了词人在处理时间、空间和人生等重大问题时所持的情感态度,充分展现出词人的丰富精神境界。
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及许浑的《秋霁寄远》中的“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表达了相似的情感。这些诗句都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体现了作者奔放的情感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将这些诗意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转化为一种普遍的情感。
这首词是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的表达,但也超越了这一范畴,是对所有经历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福。作为苏词的代表作之一,它从艺术成就上看,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中秋词中的绝唱。词的前半部分纵写情感,后半部分则通过白描手法,同时描绘了人与月的景象。它看似阐述物理,实则讲述人事。整体布局错落有致,摇曳多姿。
这首词还体现了苏轼对待自然界变化发展的态度。他并不完全超脱于自然之外,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找“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虽然这首词主要是关于秋天的吟咏,但它并不缺乏引人向上的韵致。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备受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认为它是中秋词中的最佳之作。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宋元时期传唱甚广,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奔放。苏轼的词给人一种健康的美学享受,让人留恋人世,憧憬明月。许多名家对其赞不绝口,如宋蔡绦、胡寅、胡仔等都对它给予了高度评价。《人世词话》中的苏轼《水调歌头》:一首伫兴之作,其格高千古,难以用常调来评判。据唐圭璋的《唐宋词简释》所述,这首中秋词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则因月而感人世之现实。其文字如笔底生花,无需刻意雕琢,便呈现出浩荡之气,超凡脱俗。胡仲任曾评价,自这首词问世后,其他的中秋词都黯然失色,可见其独步当时之概。
起句奇特反常,如破空而来,意图源自李白的“彼苍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接下来的“不知”两句承上意,更深作疑问,既不知道月亮何时出现,便也疑惑天上为何年。从“我欲”到“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气呵成,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换头部分则实写月光照人无眠,愈转愈深,自成妙谛。
苏轼,这位北宋的闻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于1037年1月8日出生至1101年8月24日逝世。他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轼的文学才艺全面,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词作都有独到的风格。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重要地位。苏轼的《水调歌头》只是他的众多代表作之一,他的其他著作还包括《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同样卓越。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充满天真烂漫之趣。在绘画方面,他受文同影响,喜欢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论。综合他的文学、书法和绘画成就,苏轼堪称全才,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