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辰是几小时?跟我们现代的时间差多少?

历史文化 2022-06-20 08:03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在没有钟表的古代,人们的计时方式完全是根据工作安排与生活需要而衍生出来的。中国先人的计时方法,主要包括十六时辰制、十二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等。而人们计时的工具主要有日晷、漏壶、浑天仪、圭表、更漏等。而古代计时单位也与现代有所不同,主要时、刻、更等。那么古代的现代的几个小时呢?

  在传统中国我们现时每昼夜为24小时,而在古时则为12个时辰。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末、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即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夜半”一词常被古代文人用于诗词之中,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以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等。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即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鸡鸣”,也均非特指时间,而仅仅是表示“鸡叫了”这种情况。如“,鸡鸣不已。”(《·风雨》)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时是夜与日交接之际,即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在《·李将军传》中,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乃归其大军。”至于后来的诗词中就用得更多了。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指太阳刚刚露脸,即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在古代诗文中,人们使用“日出”这个时间名词的例子不少,例如《史记·封禅书》载“以递日出。”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也就是吃饭时间,即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礼记·坊记》)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临近中午时,即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淮·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即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这个时间名词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如《·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申时哺时,又名日埔,夕食等,即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古代人民常常以“晡”这个字来代替“晡时”而写入作品中,如的《徐步》“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傍晚,即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古时人们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傍晚,即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最早使用“黄昏”一词的是大诗人。他在《》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即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人定”最早见于《·来歙传》,而在中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有“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