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靖难之役 明帝朱允炆下落之谜

历史文化 2022-06-20 08:00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导读由于太祖在世时实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强权在握,拥兵自重,这让建文帝深感不安,于是采取“削藩”的建议,以巩固皇权。诸王中燕王势力最大,他担心自己被废,于是以讨伐、黄子澄为名,起兵谋反。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从此明帝下落不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网络配图

  明朝开国死后,由于皇太子于洪武二十五年先他而死,于是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建文帝。

  由于太祖在世时实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强权在握,拥兵自重,这让建文帝深感不安,于是采取“削藩”的建议,以巩固皇权。诸王中燕王朱棣势力最大,他担心自己被废,于是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谋反。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从此明帝朱允炆下落不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朝“靖难之役”。

  明朝“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藉。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

   所以,虽以朱棣之善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等到他越过山东,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

  不过,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时,刘宋皇帝进攻北朝的魏国,而北魏以它的国力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雄才大略,在击破刘宋黄河一线之军后,开始兵分五路,大举向南反击,长驱江淮,兵临瓜步,饮马长江,当时北魏太武帝达到了震慑南朝的目的,而未敢渡江以争江南。反观,朱棣的这种战术也只能在那时特殊的形势下才有可能成功。

网络配图

  自明初朱元璋杀功臣后,明廷已无堪与朱棣相匹敌的将才,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无恐。,明朝“靖难之役”在那个时代的观念中,纯属一家一姓内部之争,所以明帝朱允炆虽一再下诏“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归顺燕军者多。不然,朱棣孤军南下,建文帝只需坚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师会合,山东方面则截断燕军的补给线和退路,那样的话,朱棣处境势必极其危险。,换上另一人,换上另一种背景,则断不敢冒险采取这种战术,置山东于不顾。

  战争虽结束,明朝“靖难之役”却在发展。 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上明帝朱允炆下落之谜。

  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等被整族整族地杀掉“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有“”之谓的,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九族全诛,这还没完,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族全部杀掉,十族共诛873人。这次清洗极为残酷,共有数万人惨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四年的明朝“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可为严重,史书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

  数百年来,明帝朱允炆下落之谜成为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

  据永乐年间修撰的《实录》中记录,明帝朱允炆死于宫中大火中。当时燕王军队,将宫城团团围住,建文帝深知朱棣是个贪权尚武、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到他手上就绝没好下场,于是放火,然后自己纵身火海之中。当燕王军队开进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从此明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网络配图

  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的骂名,朱棣在发现烧焦的尸体时又假装,声称自己出兵是为了辅佐建文帝。,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而明帝朱允炆下落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处于何处,也无人可知。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明帝朱允炆“出逃为僧,流落民间”。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从地道逃出了皇宫,削发为僧,从此隐姓埋名浪迹江湖。在死后,他又回到京城,住进西内,死后葬于京郊西山。

  朱棣登位后,一直不相信建文帝已经死了,曾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借机重新整理僧人的名册,对当时所有的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为名到处搜寻,涉及,前后共二十余年。

  在民间流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明帝朱允炆下落踪迹与传说。有的说明帝朱允炆逃到云贵地区,而且辗转到了南洋地区,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即建文帝)为鼻祖。

  小编之见明朝“靖难之役”,以朱棣取代朱允炆的地位而告终。虽然明帝朱允炆落得惨淡收场,本应值得同情。但明帝朱允炆为什么会失败呢?朱元璋大封藩王固然为藩王坐大埋下了伏笔。最基本的原因在于朱允炆本人缺乏一个军事战略家的基本素质。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