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逃命带百姓的真实目的 有多少人被骗了?

历史文化 2022-06-20 07:59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有人说,只是感激。而带百姓逃亡患难见真义,才是诸葛亮死心塌地追随刘备的根本原因。这件事指的就是前,刘备在随时会被追兵歼灭的情况下,坚持带百姓一起逃亡日行十里。最终惨败的事情。

  但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携民渡江绝非如演义所说的那般简单。

  一起看看网友是怎么分析的——

网络配图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为了塑造一个仁德之君的形象,极力包装刘备,包括包装他的杀人,不过他的这种包装很多时候出现了反效果。第四十一回,曹军进兵樊城,刘备依计决定撤退,但刘备却又说“奈百随许久,安忍弃之?”大战在即,大规模的厮杀不可避免,一个真正爱民的统军者,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避免或减少战火波及百姓,而不是说出“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的屁话!明白人都知道,让百姓随军,将导致大量百姓死于乱兵之中。当初,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以共产党军队与百姓的鱼水情深,毛泽东也没有说出“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这样的话。

  难道刘备是愚蠢么?不,一个白手起家的篾匠能够成为一个割据一方的君王,恐怕不会愚蠢。难道刘备真是爱民至极而一时糊涂么?不,爱民的话他就不会把百姓带上战场,就不会把百姓往死路上带。

网络配图

  那是为什么?我想,可以从第三十八回诸葛亮于茅庐之中给刘备的那一席话中看出一些端倪,“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刘备和其他对手相比,地盘、兵力都是弱势,怎么办?只有“占人和”,只有收买人心,这是他唯一能够立竿见影的行动。

  于是,让百姓随军的毒计就自然地酝酿出来了,却还冠冕堂皇地、一副地说是“安忍弃之”。虽然这有军事上的风险,刘备作为一个政治投机者,自然明白巨大的收益总是伴随着风险的。罗贯中为了继续包装刘备,便又抬出了“民意”,“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乱世之下,百姓渴望的是安定,渴望的是一个栖身之所,而不是什么仁德--况且还是的仁德,怎么可能会主动去“享受”这颠沛流离之苦、“陶醉”于做“肉盾”的快感呢?所以,这两县之民的齐声干嚎,与封建大臣们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般,刘备和罗贯中都是要让百姓生是刘备人,死是刘备鬼!因而,后面百姓就“即日号泣而行”,形成了“两岸哭声不绝”的场面。刘备自己也在随后的表演中透露了一些实情,“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此话前半句倒是实话,后半句却是装佯。

网络配图

  刘备也知为了他的目的使百姓遭受颠沛流离是一场“大难”,但他却没有采取措施,因为他“安忍弃之”,只不过他“安忍”的是权力,而非百姓!刘备的一句“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足可以超越曹操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境界了!因而,刘备投江也好,痛哭也罢,只是为了说明自己是仁德之君,以后都跟我混吧!至于那两县之民,刘备关头终究还是“弃之”了,连妻弃之了,刘备却没有了“何生哉”的感叹了,毕竟百姓的遭遇,那比得上“人心”啊!

  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曹操进攻刘备之前就有安民的打算,刘备逃亡后,城里的百姓绝不会受到伤害,但跟随刘备逃亡,人马拥挤,渡江困难,还会居无定所,会发生什么惨剧可想而知。如果刘备是仁义之人,怎么会让百姓跟他逃亡呢?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