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烦的士大夫是谁?刘伯温为什么烦?

历史文化 2022-06-19 07:18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最烦的是谁?为什么烦?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奇闻网小编一起看下去。

  众所周知,打天下时的朱元璋,队伍有两大派别,一是领衔的淮西派,二是刘伯温领衔的浙东派。对于刘伯温,朱元璋的态度是先扬后抑,打天下时,对刘伯温以老师相待,极尽拉拢之能事,建国后却翻脸打压,甚至逼着刘伯温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迫于形势,刘伯温硬着头皮也写了《乙卯岁早朝》这样的应景文章,但君臣二人却由此拉开距离。从士大夫的分类来讲,刘伯温是独士,是个想拥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这种读书人,与想控制一切的暴君是犯冲的。

  从投奔朱元璋的年头来看,刘伯温谋士群中算是比较晚的。他是在元至正十九年即公元1359年来到朱元璋麾下。此时距离朱元璋一统天下不到十年,朱家军已有些成大气候之势。这年11月,朱元璋部队攻占了浙江处州(今浙江丽水),这是刘伯温老家管辖地,老家都被人占了,于是刘伯温和三个当地名士—叶琛、宋濂、章溢,据说是被朱的兵士一路保护送到南京去见朱元璋。《》记载了这四人与朱元璋见面的场景,场面很是温馨。

  朱元璋犒劳四人,对他们毕恭毕敬,不耻下问

  “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这种的态度,虽然是“尧舜之君”的老套子,但名士们还是被打动了。

  刘伯温从此开始了为朱元璋运筹帷幄的人生新路。

  后来人们为了增添传奇色彩,给二人的合作浓墨重彩,附会了不少神秘故事。

  诸如,史籍中流传一个“西湖望云”的故事,说刘伯温早在投朱之前就发现金陵(南京)有“天子气”,所以决心“辅之”。刘伯温在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的作用,几乎是神机妙算,,不亚于之于。这显然是有些过了。但总得来说,作用确实不小。

  诸如把朱元璋捧上神坛,就有刘伯温的一份功劳。

  公元1367年11月,朱元璋北伐大军直击元大都,胜利在望。手下劝进朱元璋登基。而这位大哥自然要谦让一番。怎么办呢?请老天说话吧。当年夏历12月22日这一天,南京阴霾密布天降大雪,这天朱元璋祭祀天神地神。朱元璋发布祭文,翻译成白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现在拥有的土地有两万里广,臣僚们都让我做,我已经推让再三了,现在没有办法只能做皇帝了。日期已经确定在第二年的元月四日,一切都已经就备了。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我就另推别人,如果同意,那么新年正月初四给我一个的好天气。”

  而这个日子正是刘伯温帮助敲定的。刘伯温通晓天文,算是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很清楚,22日南京突然降雪,再过10天恶劣天气也会过去。到了新年元月初四(公元1368年1月23日),果然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朱元璋祭拜天地。随后来到了新修好的太庙祭祖,追封祖先,上数四辈都给予皇帝的称号,再到新建成的奉天殿登基成为皇帝。为什么叫做“奉天殿”?意思就是奉天登基做皇帝的,我的一切都是按照天命做的。

  从此,朱元璋发出的诏令就叫做“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谁跟他过不去,就是“逆天”了。

  朱元璋统一天下,刘伯温和其他开国功臣一样得到了封赏,被授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岁禄二百四十石。这个级别并不怎么高,可见朱元璋对刘伯温态度是有保留的,隐约感到刘先生似乎不会轻易被驯服为忠实奴才。果然,受封后的刘伯温不为荣华富贵所惑,请朱元璋赐回家养老。回老家后,“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名为养老,其实是对暴君的一种消极抵抗。作为具有一定独立意识的儒士,新朝的建立使刘伯温自觉背负了一种新的使命,这就是“导君于正”,使新皇帝符合儒家的政治文化传统。但他却寸步难行,甚至感觉了不祥之兆。因为在朱元璋这等君主手下再想,形同找死,乃至赞美得不起劲,都会出大事。

  于是刘伯温陪着小心,想保留士大夫自尊——沉默权。

  但朱元璋不允许他这么做,对消极抵抗的老先生不满了。

  主人不满,就该打手上场。朱元璋的刀笔吏出场,要击倒大明第一智囊。

  洪武五年,刘伯温无意间做了一件事,让嗅觉灵敏的胡惟庸闻到味了。说刘伯温下乡回老家,发现这地方治安不太好,于是回来奏请朝廷,建议在他家乡附近一个叫谈洋弄个巡检司,加强管辖。但这件事智者千虑的刘伯温犯了大忌。

  因为谈洋元末时曾被农民起义军占领,是个起兵造反的好地方。胡惟庸见此,立刻就将这个难得的机会抓住了。上书朱元璋,称谈洋一带有帝王之气,刘伯温此举别有用心。他是不是想把派出所发展成自己的武警部队,做大做强自己?

  朱元璋对此事的态度值得仔细分析,“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朱元璋心“动”的是什么呢?是他相信胡惟庸所说,刘伯温真的为自己选了一块有王气的风水宝地吗?

  不难想见,朱元璋的“所动”根本就是装出来的,他要骗的人恰恰就是进谗言的胡惟庸。朱元璋杀刘伯温的决心已定,却不想亲自动手,免得背上骂名,眼见胡惟庸如此急不可耐地要置刘伯温于死地,正好,借刀杀人。

  刘伯温已经不能在家呆下去了,他程进京谢罪,“乃留京,不敢归”。朱元璋既不治刘伯温的罪,也不放他回家。处境和心情都恶劣,刘伯温的病情加重了。

  ,这还不算完。在朱元璋和胡惟庸眼里,刘伯温能掐会算,是一个永难驯服的大仙,不彻底整灭火还是不踏实,所以必置之死地而后快。不久,机会又来了。

  史书记载,洪武八年,64岁的刘伯温偶感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方抓药服用后,病情不仅没有减缓,反而进一步加剧。刘伯温觉得大事不好。抱病见朱元璋,说胡大人带着御医来探病,给我开了药,我吃了之后“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好像生了一个大肿瘤。朱元璋听后反应冷淡,就像QQ里的懒人聊天一样,一个劲地“哦哦”。刘伯温见状明白大半,悻悻归故里。不久。

  刘伯温的大明时光只有七年,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眼见一个“尧舜之君”变身纣之君,他无能为力。因为赞美得不起劲,反复挨整,被下了地狱。

  关于刘伯温之死,史上有诸多争议,但朱元璋与胡惟庸难脱干系,不能排除此系君臣二人合作的“整人成功案例”之一。两人相互利用,但还是朱元璋老奸巨猾,成为的胜利者。

  比刘伯温的死因更耐人寻味的是,朱元璋在刘伯温死前表现出来的态度。

  在刘伯温还在朝的时候,朱元璋极尽冷落。大明文集刻成,他赐给了李善长、胡惟庸、宋濂三人,却偏偏没有给刘伯温。刘伯温病重被赐归,朱元璋还颁发了一纸诏书,对二人君臣一场进行了一次,其中竟有责备刘伯温当年不早早归附的内容,并以此为据,表示自己当皇帝后,对刘伯温的安排和处置都是符合“国之大体”的。对病者刘伯温来说,得到这样一份诏书,肯定不是件愉快事,只能加重病情。

  朱元璋和刘伯温君臣二人,在身份认识上大概是有一些偏差的。刘伯温虽被人们看成“谋臣”,但他更自居为“儒士”,让他羞愧的是,朱元璋也更多愿意把他当成“术士”。在一次谁是当今大儒的讨论中,朱元璋就曾经轻蔑地说,像刘伯温这样的人哪配称“大儒”?

  朱元璋为什么不愿意承认刘伯温为“儒者”?因为他认为儒者都应该是愚忠的,奉君如神,应该做一个唯皇帝马首是瞻的家臣,而刘伯温显然不够这个标准。

  据说刘伯温早已看穿了这一切,他临终前曾留下遗命,告诫子孙不得为官。显然,在现实的无情打击下,刘伯温的独立之士大梦终告破灭。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