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百姓为何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传教士的救济?

历史文化 2022-06-19 05:28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二年(1876年),“丁戊奇荒”席卷晋、豫、陕、鲁、直隶五省,饿死人数多达千万。山东青州的饥民开始“吃大户”—结伙占领某个富户的家,在那儿生火做饭,吃空这家再去另一家。

  但饥民到底胆怯,想找个靠山。作为“朝廷不敢得罪”的存在,外国传教士成了他们努力争取的对象。曾有两个赶来拜访当时在青州的传教士李提摩太,跪求他做饥民的首领,组织他们暴动抢粮。李提摩太拒绝了,因为暴动一旦开始便难以收场,将带来更多苦难。

  李提摩太在山东做了一年多的赈灾工作,于1877年秋天来到灾情更重的山西。他在此见到“人间地狱”般的惨状—一位母亲独自将饿死的儿子扛到城外,埋在雪地里;一个中年男子走着走着便摇晃起来,然后被风吹倒,再没爬起;一堆赤裸的尸体横在路边,他们的衣服都被扒走换吃的了……但他们并没像山东人那样抢劫富户。对此,李提摩太曾试着给出解释,比如当地官府有严禁抢劫的高压政策,强迫富户“捐粮保村”。但还有一种更残酷的可能性—灾情持续蔓延,当地已找不到可抢的富户了。

  其实山西饥荒与清廷的“国产鸦片”政策有直接关系。1859年,清廷为增加财政收入而将罂粟种植合法化,此后十余年间,山西百姓舍出一半农田来种罂粟,导致粮食储量与产量急剧下滑。如此一来,即使所谓“富户”也没多少余粮。

  山西官府之所以允许李提摩太前来赈灾,是因为灾情过于惨重,其实清廷一直对“示好”的洋人十分警惕。丁戊奇荒期间,曾有日本驻华公使前往总理衙门,表示日本民众愿向山西饥民捐粮,而且这批粮食已运达天津,但总理衙门在充分表达谢意后婉拒了。

  李提摩太等人此番赈灾也引起了清廷的注意,河南学政瞿鸿禨将他们的行踪密报给清廷,说他们想借赈灾的名头收买人心,顺便窥探大清的虚实。山西巡抚很快接到谕旨,命他劝这些传教士离开山西。所以,李提摩太第一次求见曾国荃时受了冷遇。但因灾情过于惨重、确实需要各方援助,曾国荃没赶走李提摩太,而是在给清廷的回复中夸他态度端正、没什么异动。

  除了清廷,很多也对李提摩太的存在感到。1877年,苏州士绅谢家福刚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押送一批饥民从南方返回原籍。他在归途中听闻李提摩太等人在山东赈灾,立刻紧张起来,给熟识的江南士绅写信,鼓动他们联合起来对抗洋人“传播异教”。

  在与传教士的“赈灾竞争”中,谢家福主张以收养难童为先,因为儿童心智未开,最易被异族蛊惑。这一主张在江南的士大夫圈子中获得普遍认同,所筹经费几乎全部用于收养难童。有人建议谢家福分出资金来开设粥厂,以解饥民的燃眉之急,却被断然拒绝,“成人有觉悟,可以慷慨赴死;儿童不识大义,容易失节于洋人。”

  谢家富所说的“成人有觉悟”并非虚言。1877年,山东有些饥民宁可饿死也不接受传教士的救济;河南有些饥民到处散布谣言,说传教士借赈灾之机行虐待之实,并在传单上把他们画成凶神恶煞。于是,传教士的赈灾活动在河南开展得最为艰难,开封百姓贴出“宁可食夷肉,不可食夷粟”的标语,还有书院要罢课“与洋人打仗”,官府也扬言不保障传教士的生命安全。最终,传教士不得不放弃救济河南饥民的计划。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