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到底是什么样的 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
今天奇闻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世民夺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杀死了太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为太上皇,夺取了的宝座。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有许多意外和巧合的偶然因素,但从当时的政局形势来分析,选择谋反夺位又是长期谋划的必然结果。
玄武门
“玄武门之变”前的大唐朝廷局势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唐公李渊在山西晋阳皇宫,正式宣布起兵造反,史称“晋阳兵变”。之后一路向西,目标直指大隋的都城长安。同年十一月,唐军攻占了长安后,李渊拥立十三岁的代王为帝,自称唐王幕后实际操控朝政。一年之后的公元618年五月,听闻的皇帝,在江都被部将所杀后,李渊在长安的太极殿,正式登基称帝,国号为“唐”,改元“武德”。一个月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二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在向西歼灭了薛举父子,平定了秦凉,稳定了后方之后的大唐,出兵一路向东,兵锋直指东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洛阳。在此过程中,逐个消灭了李密、、、刘周武等地方割据势力,占领了洛阳。除了江南萧铣等少数地权,大唐王朝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在此过程中,秦王李世民的功绩最大,一大半的地盘都是他带兵攻取的,表现出了超人的军事天赋,为新兴帝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不断的军事胜利,主帅秦王李世民的官职和政治地位也不断上升。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世民被封秦王,官拜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雍州牧。
同年十一月,平定后,官拜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左武侯大将军、凉州总管。
武德三年(620年)四月,平定刘周武,加拜益州道行台尚书令。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平定洛阳,授“”。
作为秦王的李世民,由于军功,拥有了与太子一决高下的政治资本和人才储备。,也在李世民的心中,埋下了不甘心做秦王的念想。天下一大半都是我打下的,凭什么让大哥李建成坐享其成,为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伏笔。
问题的关键是,太子李建成也不是。“晋阳兵变”时,也是居功至伟;攻打长安时,也是与李世民分别领兵作战,同样立下盖世奇功。被立为太子之后,协助处理朝廷日常政务,没有任务差池。后来又亲自领兵,攻打刘黑闼,地平定了河北。
“高祖起兵置三军,以建成领左,太宗领右,而中军隶于元吉;发太原,建成、太宗从,元吉留守;关中既定,以建成为左元帅,太宗为右元帅,同徇东都。”(《》)
在立国不久的大唐朝堂之上,形成了太子和秦王两大政治势力的对峙局面。
“玄武门之变”前太子与秦王双方实力分析
秦王李世民在不断征战中,不但积累了朝中的声望和政治资本,更是在身边聚集一大批忠贞的百战之士和智谋之臣。如、尉迟敬德、等人。,通过开设创建文学馆,招纳了一大批定国安邦之才。在李世民的身边,聚集了如、、于志宁、、、李玄道、许敬宗等“”。
太子李建成的实力更是强大。“立嫡立长”的传统,让已是太子的李建成,占尽了礼法的传统高地。占据了传统礼法,也就意味着拥有了绝对的政治资源、人脉关系和舆论支持。
齐王李元吉集团的鼎力支持。李元吉虽勇而少谋,但毕竟是三个皇嫡子之一,随时能够在皇帝李渊身边,以第三方的身份进言,这是一种无形的巨大政治资源。,好武的齐王身边,自然聚集一批死士,关键时刻可以派上大用场。
皇帝李渊宠爱的两个妃子的大力支持。李渊的宠妃尹和,都与秦王李世民有矛盾,都大力支持太子李建成。这样的同盟力量,绝对是重磅,稍不留神就会致人于死地而不自知。
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前太子与秦王的过招
李世民出招。李世民买通操控太子身边的人,状告太子谋反。武德七年(624年),东官的两个小人物,分别向李渊报告太子谋反。理由是太子让他们两人给庆州都督杨文幹运送盔甲,让杨文幹在庆州起兵,然后太子在长安里应外合。盔甲属兵器,是朝廷明文禁止的。杨文幹又曾经是李建成的宿卫。表面上看,人证、物证俱在。关键是在李世民的一番神操作之下,杨文幹还真的被逼造反了。
这就由不得李渊不重视、不怀疑了。其结果是,召太子进宫对质,派秦王出兵平叛。据说是在李世民出兵前,李渊曾许诺平叛成功后让其做太子。但当李世民杀了杨文幹,平定叛乱之后,回过神来的李渊后悔,绝口不提让李世民做太子的事。
这件事其实很好理解,太子李建成用得着冒灭门的风险造反吗?自己本来就是太子,未来的皇帝,而且也没犯什么错,深得皇帝的信任,常常代替父皇监国,更重要的是皇帝已经是六十多岁了,用不了等多长时间就能实现做皇帝的理想。很显然,造反风险和收益完全不对等,聪明大略的李建成,绝不会干出如此蠢事。
李建成的反击。武德九年(626年),突厥数万骑兵围攻唐朝北部边城乌城。李建成借此机会,向朝廷推荐李元吉统兵出征,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借着打仗的机会,太子和齐王大做文章,将李世民身边的谋臣武将,如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等得力干将,全部召至统兵元帅李元吉的帐下,生死交到齐王的手中。对外作战,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人才将领又都是朝廷的,李世民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反对。
“建成乃荐元吉代太宗督军北讨,仍令秦府骁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等并与同行。又追秦府账,简阅骁勇,将夺太宗兵以益其府。又谮杜如晦、房玄龄,逐令归第”(《旧唐书》)
这一招,如,让李世民成了光杆司令。,李建成还谋划,选择在李元吉出征的那一天,埋伏死士,借饯行仪式,将李世民除掉。
李世民的放手一搏。太子的这两个动作,让李世民及秦王府的人不寒而栗。于是,开始密谋在玄武门设伏,行刺李建成和李元吉,消灭太子和齐王集团。也许是秦王府的异动,让李渊的情报机关感觉察到了异样的情况。虽无证据,但出于万全的考虑,李渊借太史令夜观天象的理由,将李世民召入内宫质问。
李世民百般否定,百般表忠心。在洗清自己的,反咬太子和齐王与后宫有染。李渊也许是真的老了,这的词,居然将信将疑。下诏,明日让三个儿子一同进宫对质。这就给了李世民玄武门设伏的机会。
玄武门是长安城的北门,是出入皇帝内宫的必经之地。控制了玄武门,就可以直接冲入内宫,控制皇帝。正是由于玄武门的特殊位置,守卫玄武门的将领常何,又偏偏已经被李世民收买,成为了秦王的人。所以,李世民与秦王府的人选择了玄武门,时间选择在第二天早上太子和齐王进宫的时候下手。历史往往就是这样机缘巧合。
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的一厢情意
作为一个位六十多岁的父亲,他是多么希望子孝孙贤,子女和睦,家庭和谐,自己可以安享天伦之乐。更何况,前朝大隋血的教训,仍历历在目。在晚年,废除太子,改立杨广,其结果是杨广谋害父皇,杀害兄弟,皇室喋血。
这样的局面,李渊是要避免的。所以,在他的心里,自己几个儿子的安排早就设计好了。那就是,太子李建成继承皇位,李世民和李元吉安心做个王爷。正因为心中有如此的安排,在处理太子与秦王的矛盾时,没有坚持原则,没有态度果决,总想着调和矛盾,维持平衡。一方面,按照既定的方略,稳步历练太子治国理政的能力,让太子平稳接位;另一方面,面对秦王不断提升的战功,又只能不断加官进爵,极力安抚。
当两者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他甚至打算以洛阳为中心,将江南的国土让给李世民,让其将来与太子平分天下。
高祖乃谓太宗曰“观汝兄弟,是不和。同在京邑,必有忿竞。汝还行台,居于洛阳,自陕已东,悉宜主之。仍令建天子旌旗,如故事”。(《旧唐书》)
这是多么不成熟、不切实际的想法,一国能有二主?一山能容两虎?如此可见,再伟大智慧的人物,在处理自己的亲人时,总会犯糊涂,思路不清楚。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的事后真相掩饰
历史从来就是胜利者书写,成王败寇,古今皆然。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顺利登上皇位,成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作为最终的胜利者,自然会不断篡改历史,销灭证据,丑化敌人,美化自己。所以,后世留传的许多关于李世民发动兵变,是种种迫不得已的言论和证据,都不可信,至少不可全信。
其中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说李建成为了除掉政治对手李世民,在宴请李世民的时候,在酒中下毒。却因为下毒的份量不够或者是毒药的药性不强,没有将李世民毒死,只是口吐鲜血,有惊无险。以此事来告诉世人,自己发动玄武门之变,完全是为求自保,是多么情不得已。稍动一脑子就能明白,堂堂一国的太子,如果想用毒酒杀人,还有不死的可能吗?
,秦王李世民发动政变,杀害太子和齐王,用武力夺取皇位,是长期的谋划和既定的目标。因为,不发动政变,他永远也没有机会登上皇位,而打下大半个大唐江山的自己,又决不甘心只做个王爷。至于时间和地点的选择,却是许多偶然因素造成的。所以,李世民谋反是必然,选择在玄武门发动兵变却是偶然。
奇闻趣事
- 上下五千年朝代顺序口诀 上下五千年朝代顺序和
- 华夏第一位祖先:华夏第一位祖先是谁
- 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 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 唐朝后面是什么朝代 唐朝后面的朝代分别是哪些
- 哪个朝代差点灭了日本 哪个皇帝差点灭了日本
- 孔融让梨恐怖真相 孔融让梨恐怖真相的证据
- 明朝国运600年怎么只有300年 为什么说明朝600年国
- 历代皇朝排名顺序:中国历史朝代帝王排名顺序
- 破釜沉舟的历史故事 破釜沉舟的历史故事人物是
- 明朝为什么是禁史 明朝为什么是禁史制度
- 中国历史秦始皇故事 中国历史秦始皇故事简短
- 晋朝被哪个朝代灭了 晋朝灭亡后是哪个朝代
- 东晋后面是什么朝代 东晋之后的朝代顺序是怎样
- 明朝毁在了朱瞻基的手上 朱瞻基之后明朝开始衰
- 中国经历了多少个朝代 中国经历了多少个朝代更
- 卫子夫是怎么死的 卫子夫是被谁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