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元末时期的枭雄 朱元璋能成功,陈友谅为什么失败了

历史文化 2022-06-18 07:50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和,接下来跟着奇闻网小编一起欣赏。

  末年政治黑暗官僚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一场反元起义的风暴已经形成。公元1351年,和刘福通领导的,点燃了反元斗争的第一把火!天下群起而应之,此后便烽火燎原而不可遏。都是元末乱世之枭雄,凭什么朱元璋成功,而陈友谅却失败了?

  朱元璋和徐达、常遇春

  1.朱元璋善于识人也善于用人

  朱元璋出身于赤贫之家,饱受元廷官吏的压榨剥削。后来因机缘巧合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小班底。

  武有、邓愈、徐达、常遇春等兄弟相助,文有、等人辅佐。况且朱元璋既善于凝聚人心,又善于发挥部下的能力,故而势力越来越强大。

  陈友谅为人奸诈狠毒,部下对他只知畏威不知怀德。而且陈友谅在发兵攻占朱元璋的太平城后,便杀害了挟持已久的徐寿辉,自己则自称“大汉”。

  陈友谅

  陈友谅靠迭施奸谋上位,非其功德所致。虽貌似强大,但其基础不如朱元璋牢固,犹如滩头之楼阁,一遇风吹浪打必分崩离析,其势虽强而不能持久。

  2.朱元璋善于隐藏真实意图

  朱元璋所据之地,北有刘福通,西有陈友谅,东有为屏障。若能善加利用,自可减轻来自元军的压力,对朱元璋扩充实力和巩固根据地相当有利。

  倘若朱元璋利令智昏,过早暴露其夺取天下的真实意图,则会。既会引来元军的围剿,又容易其他起义军的众矢之的。,朱元璋便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

  元末乱世

  “高筑墙”有利防守,巩固根据地。“广积粮”有利保障军队的粮食补给,军队不缺乏粮草,军心自然稳定。“缓称王”是务实不务虚,不因贪图虚名而引来祸患。

  陈友谅既急功近利,又贪慕虚名。先是急于称汉王,后又杀害名义上的领导徐寿辉,时机尚未成熟,便称帝自立。既易成为各路枭雄的标靶,又迫使徐寿辉的部下明玉珍在四川自立为王,从而削弱了“陈汉”集团的实力。

  3.朱元璋善于把握形势

  朱元璋以小明王韩林儿为挡箭牌,名义上接受“韩宋”政权的领导,实际上却自行其事。北方红巾军与元军的酣战不止,对其在南方壮大实力助益匪浅。

  朱元璋与马夫人

  尽管公元1359年,元军将领察罕帖木儿攻破汴梁,随着刘福通的战死,韩宋政权,但朱元璋的实力已得到充分发展。其势力已经今非昔比,已非元军轻易能够剿杀!

  元廷的力量在镇压韩宋政权的过程中,近乎被消耗殆尽。尤其严重的是,此时的元朝军阀依然内讧不止,而元廷又无力控制这些自私的军阀,便愈发无力镇压烈火燎原的红巾军。形势发展至此,的元廷已经。

  此时摆在朱元璋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先消灭实力雄厚的陈友谅,后消灭实力较弱的张士诚。二是先消灭实力较弱的张士诚,待力量更加强大之后,再与陈友谅决战!,无论如何都得先平定南方,再扫荡残元。

  朱元璋和朱标、胡惟庸

  正在朱元璋犹豫不决之时,陈友谅却抢先向朱元璋发难,迫使朱元璋下决心消灭陈友谅集团!朱陈两大集团经过几番较量之后,在公元1363年爆发鄱阳湖大决战,最终陈友谅战败身死,陈汉政权。随着陈友谅之子陈理投降朱元璋,强盛一时的陈友谅集团灰飞烟灭!

  陈友谅集团灭亡后,朱元璋又于公元1367年消灭了张士诚集团。可怜这位盐贩子出身的“吴王”张士诚,每天只知笙歌燕舞享受生活,何曾料到倾刻间,便遭到了灭顶之灾?

  随着陈友谅集团和张士诚集团覆灭,江南红巾军唯朱元璋一家独大,残存的、明玉珍等红巾军势力,陆续被朱元璋消灭。至此,朱元璋开国称帝已水到渠成。

  朱元璋和刘伯温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皇帝,建立明王朝。随即,便派大将军徐达率军北伐。明军一路,迫使元顺帝放弃大都北遁。至此,基本完成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

  陈友谅之败,败于其心胸狭隘而又诡诈残忍,为了夺取权力不择手段。又因盲目自信而导致出现一系列战术失误,实为自取灭亡!

  明朝疆域

  朱元璋之胜,胜在他既能够凝聚人心,又能够识人用人。在时机尚未成熟时,善于隐藏真实意图。在时机成熟之后,又善于因势利导。方能从元末乱世枭雄中脱颖而出,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

  参考资料《中国历史》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