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的托孤是跟谁学的?孙策的托孤是怎么回事?

历史文化 2022-06-18 07:50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奇闻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说到“托孤”,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出来的,一定是时期刘备的,将儿子交给的情节,后来诸葛亮也是为了蜀国鞠躬尽瘁。但事实上,刘备的这次托孤并不是自己的原创,他也是从别人那里学过来的,他学的就是东吴临死前托孤,就连说的话都。那么,孙策托孤又是怎么一回事,张昭又是怎么做的呢?

  刘备临死前托孤诸葛亮,说刘禅如果能扶持就扶持,不能扶,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一般认为,这是刘备的策略,让诸葛亮为了他的信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刘备这一套是跟别人学来的,在他之前,东吴的孙策已经用过,他托付的对象是张昭。

  据《吴历》记载,孙策临终前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后来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的话,“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蜀书·诸葛亮传》)简直就是从孙策那里趸来的。不过,两人的托孤结果都不错。诸葛亮为西蜀鞠躬尽瘁,张昭为东吴也是劳心费神。

  刚接手父兄的基业时,刚刚19岁,孙策手下的很多人对这个小毛孩似的人物有些不服气。张昭亲自扶孙权上马,又列兵让孙权视察。众人见张昭对孙权如此尊重,才跟着顺服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张昭在东吴群臣和将士心中的地位。

  有一次,孙权在武昌钓台和大臣们一起喝酒,孙权喝多了,让人用水洒向群臣,还说,在做的都要喝醉,醉到跌落水中为止。张昭对孙权的醉话很不高兴,就出去坐进车里去了。孙权知道张昭不高兴了,让人去叫张昭回来,还说,大家一起高兴,您又何必发怒呢?张昭以亡国之君为例,说纣王做酒池一夜宴饮也只是为了高兴而已。孙权没有说话,挥了挥手,解散了酒宴。

  公元232年,公孙渊在辽东反魏,向孙吴称臣,并要求内外合应,共同打击曹魏。对于公孙渊伸出的橄榄枝,孙权很快就答应了,但张昭持反对意见,他劝孙权,公孙渊目的不纯,他是怕曹讨才东吴来求援。如果公孙渊改了主意,不但我们派出的使者回不来,还会被天下取笑。

  孙权一心想打北方的,哪里听的下张昭的劝谏。这样,张昭越劝,孙权越不能忍受,,他抓着刀,强忍着心中的怒火,但还是愤怒地对张昭说,士人入宫拜我,出宫则拜你,我对你的敬重已经到极点了,我真怕失手伤了你。

  张昭看孙权很久,才悠悠地说,我知道我的话不中听,但我还要说。我忘不了临终的的嘱托啊!说完,张昭热泪纵横,孙权也扔下刀,跟张昭一起哭起来。

  后来,孙权还是派人去了辽东。张昭生气于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就蜗居在家,不再上朝。孙权一怒之下,让人用土封住张昭的家门,表示他永远不必出门了。张昭毫不示弱,用土从门内将门堵住,表示他永远不打算出门了。

  当孙权派到辽东的使者被杀,孙权后悔了,知道了张昭的预测是正确的。他几次派人请张昭上朝,但张昭不肯来。孙权抹不开面子,下令用火烧张昭的家门,想以此逼他出门。谁知张昭依然不出来。孙权觉得无趣,又让人把火又扑灭,自己则在张昭家门前站了很长时间,一直不走。后来,张昭的儿子看不下去了,连搀带扶,把老爹从家里拉出来,跟孙权才算和解了。

  张昭如此倔强,这大概也是他没有当上东吴丞相的原因。不过,即使他不是丞相,他在东吴的实际地位也是有目共睹。一个人,不在于地位高低,只要一心为国,总会受人尊敬。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