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宫之争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东吴为何会爆发这场政治斗争

历史文化 2022-06-18 07:28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今天奇闻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东吴,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导语二宫之争是晚期一场重大政治事件,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这场政变导致东吴精英大批陨落,以至于政权陷入危亡的地步。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东吴会爆发如此大规模、血腥的政治斗争?这场政变到底是孙权老年昏聩还是蓄意为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二宫之争的真正目的和影响。

  孙权晚年治国理念发生变化,政治方针趋于加强皇权

  孙权刚刚上位的时候年仅18岁,恰逢江东局势动荡,他为了安稳东吴政权开始激励拉拢江东士族(注释1)、淮泗集团(2)。目前史学界认为淮泗集团作为外来户,必定会侵犯到江东士族的利益,以至于双方矛盾尖锐。江郎却看不到淮泗集团与江东士族斗争的记载,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淮泗集团中的领军人物,按照史学界的说法,张昭代表淮泗集团的利益,那必定会侵犯到江东士族的利益。孙权选丞相的时候,“百僚复举昭”、“众议归昭”,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当时大部分官员都认可张昭,包括江东士族的官员。

  那么问题来了,矛盾去哪里了?这种情况江东士族不是应该积极反对吗?为啥不反对?很明显,在当时淮泗集团并没有和江东士族撕破脸,双方的矛盾并没有那么大。而且双方都认可张昭,这就说明在当时利益蛋糕分配还是很完美的。真正让双方矛盾加剧的并不是双方本身(淮泗集团、江东十足),而是第三方(皇权)。因为在当时朝臣们太和谐了,和谐到让孙权生气的地步了,他对张昭说“士人入宫就拜孤(我),出宫就拜君(你),孤之敬君,亦为至矣”。在当时吴国士人眼里张昭都快和孙权平级了,继续下去孙权这怎么当?政权干脆改氏政权吧。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无视官意,弃张昭而不用,开始用江东大族出身的。顾雍和张昭是穿一条裤子的(俩人都比较崇尚用儒家的手段治国),他的政见和张昭的几乎。我们举个例子,张昭听说刑罚比较重,所以和孙权说应该减轻刑罚。孙权听后问顾雍怎么看,顾雍说“臣之所闻,亦如昭所陈。”淮泗集团和江东士族都觉得应该减轻刑罚,孙权也不得不减轻刑罚。之后顾雍去世,为丞相,同样贯穿张昭的方针,继续减轻刑罚。陆逊还让自己儿子娶张昭孙女为妻,江东士族开始与淮泗集团互相联姻。联姻是士族加强联系的纽带,陆家是江东大族的领军家族,张昭是淮泗集团的领军人物,这两者联姻意义重大。

  这个时候孙权就蒙了,臣子们越来越团结,皇权越来越弱,如此下去会发生什么?历史反复证明了,皇权衰弱必定会导致政权改名换姓。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从未放弃加强皇权的行动,数次北伐都是为了加强孙氏的威望。但可惜孙权军事能力实在是不忍直视,多次失败以至于留下一个“孙十万”的蔑称。孙权无法通过对外战争来强化皇权,只能寄望与“法治”。也就是通过以法治国强化皇权,打压儒家兴起的苗头、挑起臣子们的矛盾。我们不妨看一下孙权后期两场政治案件

  暨艳案暨艳是一个尚书,却能“弹射百僚”,谁给他的权力?引荐人张温吗?很显然,张温不具备这个权力,能授予“弹射百僚”这一权利的只有孙权。当时暨艳考核百官,发现合格的官员不过十分之一,将大批官员降职,以至于激起江东士族的不满。而且暨艳还曾迫害过孙邵(淮泗集团的人),挑起江东士族与淮泗集团的矛盾。结局就是暨艳被逼自杀,引荐人张温也被免职了。张温可是吴郡的人啊,也被免了,可见孙权在此案上还是着手打压江东士族的。

  吕壹案吕壹是孙权的宠臣,在孙权的授意下吕壹大肆诬陷朝廷重臣,顾雍、都受到过他的破坏,顾雍被迫害的免职、朱据被迫害的自我监禁,要不是潘濬扬言刺杀吕壹,顾雍基本上就凉了。虽然事后吕壹被孙权杀了,孙权利用吕壹打压江东士族这件事是铁定的事实,洗脱不了。

  从来没有单纯的政治斗争,如果只看“二宫之争”你会觉得这是孙权老年昏聩了。但事实上孙权晚年就开始逐步打压江东士族、淮泗集团,并且试图通过法治来加强皇权。只有结合孙权晚年的治国理念我们才能看懂“二宫之争”里面的一些昏招,从而进一步了解“二宫之争”。

  二宫之争孙权蓄意发动政治斗争,虚弱臣子加强皇权

  很多人认为早死导致孙权立储不坚定,以至于引发了“二宫之争”,但事实上孙登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有“二宫之争”的苗头了。孙权非常注重于长子的培养,大力培养孙登,立孙登为太子、挑选优质师傅、培养东宫班子、让陆逊辅佐孙登,这些都是最好的说明。孙登和孙权的治国理念不同,孙登受影响,而孙权偏向于法治,这两种治国理念严重冲突。在孙权晚年的时候开始注重对的培养,《志·吴书》“弟和有宠于权,登亲敬,待之如兄,常有欲让之心。”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孙和受孙权宠爱,孙登想要让位于孙和。

  孙登母亲(徐氏)地位并不高,当时朝臣(儒官)都比较支持徐氏当皇后,孙权始终不立徐氏为皇后,而且还想着立为后。徐氏与步氏争夺皇后之位持续的时间非常长,没有引起血腥政治斗争。之后孙登早死,这个斗争也就不存在了。孙权制造了新一轮的政治斗争,也就是“二宫之争”。

  孙权先是立孙和为太子,转眼就立孙霸为鲁王,且各种赏赐、出行、礼仪规格与太子无异。当时大臣建议孙权约束一下孙霸,孙权,以至于鲁王更加觊觎太子之位了。孙权很明显是放任鲁王觊觎太子之位,之后孙权还能发动修正行动,很显然孙权并没有丧失理智。这一切都在的走,后人都说全公主是此次政治斗争的主谋,但全公主不过是提前洞悉了孙权的谋划罢了。《三国志·孙亮传》全公主尝谮太子和子母,心不自安,因倚权意,欲豫自结,数称述全尚女,劝为亮纳。意思就是全公主猜测到孙权的意思了,她认为孙权不会在孙和、孙霸中挑选继承人,所以提前谋划把自己的侄孙女嫁给孙亮。

  当时不是所有人都带着上帝视角的,朝臣认为未来的继承人就在孙和、孙霸之间,所以纷纷选择一个赢面大的皇子支持。《三国志·孙和传》:丞相陆逊、大将军、太常顾谭、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这批人就是太子党)。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这批人就是鲁王党),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

  在这里要说明一点,两党之争并不能以地域区分,很多人认为江东士族支持孙和、淮泗集团支持孙霸,这一点其实不对。支持孙和的也有淮泗集团的让,支持孙霸的也有江东士族的人,而且诸葛恪支持孙和,诸葛恪的儿子却支持孙霸,这怎么说?父子支持的皇子不一样,但人家是同一个地区的吧。地域论在这里无法说通,能说通的就是政治理念不同导致两党分歧。我们看看两党之争的具体例子,然后就能明白针对的是谁了。

  鲁王党全家揭发在芍陂之役中顾承虚构战功,孙权顾及到顾雍的面子,只是流放了顾谭、顾承。这是政治斗争的开始,之后太子党就开始怂恿陆逊为太子站台。陆逊原本是中立,全家与他有仇,全家选择了孙霸,那陆逊只能被迫选择孙和。陆逊屡次上书拥护太子,却遭到孙权的严厉批判。顾家被打压、自己被批判,这两件事导致陆逊愤怒交加卒死。太子党的台柱子就这样死了,三国中能媲美的重要丞相就这样死了。太子党遭到严厉打击,江东士族的领军家族陆家、顾家都遭到了严格打击。之后孙权突然醒悟,开始针对鲁王党。鲁王党中的领军人物全家毫发无损,只是打击了杨竺、陆胤、吾粲这种小角色。随后孙权,谓侍中孙峻曰“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之败,为天下笑。一人立者,安得不乱?"於是有改嗣之规矣。”

  从这一系列事情上我们不难发现孙权刻意针对太子党,而太子党的主要特征就是治国理念偏向儒家、位高权重。在经过一系列打压后,孙权突然醒悟,认为此举有伤国本,为避免袁氏诸子内斗的现象发生,孙权决定废了太子孙和、鲁王孙霸,立孙亮为太子。孙权不是昏聩吗?为什么现在不昏聩了?而且晚年的时候还担心孙亮无法驾驭群臣,这不是很聪明吗?为什么在“二宫之争”的时候就犯糊涂?很明显,人有的时候是会装糊涂的。随后孙权立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孙峻五人为顾命大臣,五个人有两个是孙氏宗亲,其他三个就是淮泗势力的人。

  江东士族遭到严重打压,淮泗集团可以有效避免江东士族的反扑,淮泗集团终究是个外来户,他们的权力只能依赖皇帝授予。为了避免淮泗集团造反,孙权还立了两个宗亲为辅政大臣,这个安排一点都不像老年昏聩的样子。孙权只不过是选择性的老年昏聩罢了,“二宫之争”也是他一手策划的政治斗争,其目的就是削弱江东士族,强化皇权。

  二宫之争的影响

  这件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年幼的孙亮无法驾驭权臣,以至于诸葛恪、孙峻两人为了权力发起内斗。内斗导致东吴政权严重衰败,且孙峻的治国能力实在是不忍直视。上位还是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吴的疲敝之态,只不过孙休死的早,无法彻底改变东吴的状态。之后初期治国还是很不错的,但后续孙皓残暴无能,彻底断送了东吴政权。我们不能能把所有罪全部推到“二宫之争”上,因为这些事都是的。诸葛恪和孙峻内斗这是始料不及的,而且如果没有“二宫之争”,那么江东士族也一样会争权,我们不能拿后边发生的悲剧去判断事件本身的对错。

  注释

  1淮泗集团这个笼统的概念是指跟随进入江东的江北势力,代表人物为张昭、、、等人、还有、吕范这种被孙权提拔起来的心腹将领也被划入到淮泗集团。

  2江东士族这个概念就是江东本土士族、大族,其代表性人物为顾雍、陆逊、、张温等人,代表家族就是“吴郡四姓”。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