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南下中原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历史文化 2022-06-18 07:28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统一河北后,可以选择的上中下三策,大约是这样的。下面奇闻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上策,积极杀出河北,完成未完的事业。

  在当时背景下,估计谁也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安禄山此前可以迅速打开局面,是因为大唐政府没有什么准备,而且中原没有什么军事力量存在,所以安禄山一旦开始造反,马上就把中原刺穿了,甚至一鼓作气打到了潼关脚下。现在大唐政府进入长年战争状态,中原地区更是遍地驻军,史思明再想复制安禄山的成功,已是不可能了。话说回来了,安禄山开局倒是很成功,结果呢?不也是身败名裂全家死光吗?

  中策,高悬大燕的旗帜割据河北。

  这种选择,好像也看不到出路。因为割据河北的大燕帝国与占据的大唐帝国并存,怎么看,好像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啊!因为他们的体量未免相差太悬殊了。

  下策,与大唐帝国讲和,然后以节度使的身份割据河北地区。

  这种选择,在当时似乎也是看不到出路的。因为大唐帝国削藩的步伐,是不可能就此停止的。你接受大唐的统治,却玩事实上的割据,这怎么可以呢?

  不要说史思明这种从前的了,就是、、那种与一块打天下的战友、盟友,只要敢割据一方,也会被刘邦的。

  ,叛军进行到此时,只能这样死撑着了。因为上中下策,不知道后来的历史,谁也会觉得,它都是没有前途的。

  问题是,大唐皇帝的敌人绝不是只有史思明一伙;甚至而言,大唐皇帝心中最大的敌人,根本就不是史思明一伙。在这种背景下,史思明一伙终于可以死灰复燃了。

  公元759年8月时,襄阳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

  八月,乙巳,襄州将康楚元、张嘉延据州作乱,刺史王政奔荆州。楚元自称南楚霸王。

  相关叛乱可不是简单的追求军区自治,因为他们直接把大唐帝国的旗帜砍掉了。

  襄阳的叛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所以在史思明大举南下中原的背景下,这场叛乱,依然在两个月后被政府剿灭了。叛乱首脑康楚元被押送到中央政府处死。

  襄阳叛乱平定之后。淮西再度出现叛乱。

  淮西的叛乱刚刚平定,西南又出现叛乱。

  而且在此前后,就是河东、绛州、北庭、襄阳几大军谋求自治。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历史背景,大约就可以知道,史思明率叛军大举南下后,为什么能很快再度夺取东都洛阳了。

  第一、大唐帝国需要防范各地可能出现的叛乱,所以军队必须得大面积分散;如果全用来防范史思明,其他地方就有可能失控。

  第二、大唐帝国不想让某个将帅拥有太多的军队,所以军队在前面的基础上还需要分散;如果让军队过多的集中起来对付史思明,就算打败了史思明,相关政府军也有可能失控的。

  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看到史思明率军大举南下后,坐镇中原的,只能选择弃守东都洛阳。因为,政府军无论从兵力上、还是组织结构上,都不有与史思明率领的叛军相比。

  听到史思明率军南下,甚至有人建议李光弼,应该直接退到陕郡,甚至是退到潼关。

  思明乘胜西攻郑州,光弼整众徐行,至洛阳,谓留守韦陟曰“贼乘胜而来,利在按兵,不利速战。洛城不可守,于公计何如?”陟请留兵于陕,退守潼关,据险以挫其锐。

  面对这种建议,李光弼当时就拒绝了,因为当年封常清、就是这样玩的,结果让皇帝都砍了脑袋。因为面对敌人进攻,不战而退五百里,让帝国丢失一系列经济、军事重地,那可不是说着玩的事。

  如果说封常清、高仙芝这样玩,还可以说是准备不充足,而且军队都是临时募集。李光弼敢这样玩,还能找什么理由呢?

  第一、史思明公开叛乱已快一年了,李光弼坐镇中原,如果说自己准备不充足,李光弼此前一直干什么呢?

  第二、已开始近三年了,如果说中原驻军还是临时募集的,这说出来,谁能信呢?

  有人建议李光弼固守洛阳,李光弼说,以我们的兵力,现在实在不足以围绕洛阳构建防线,所以弃弃洛阳,退到河阳一线防守。了,退守河阳前,先对洛阳进行战略性的转移,最好给史思明留一座空城。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以大唐帝国的人物、物力、财力,以李光弼这种优秀的统帅,怎么就无法围绕洛阳构建防线呢?

  要知道,围绕洛阳构建防线的战争多的去了。

  最简单而言大唐开国战争中,杨玄感、李密都曾钝兵于洛阳城下,说死说活,就是无法攻克洛阳,走上绝路。

  再简单而言,固守洛阳城,李世民亲自率军攻打,也是用了近一年多时间,才攻克洛阳的。

  这本身就证明,想夺取洛阳城,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既然如此,为什么史思明可以这样轻易的、夺取洛阳城呢?

  最合乎情理的解释,显然是大唐帝国不敢让李光弼统帅太多的军队,因为李光弼统帅太多的军队,自然能阻止史思明夺取中原,李光弼一个想不开,皇帝拿什么控制李光弼呢?

  事实上,皇帝一直防贼一样地防着李光弼,李光弼后来一个想不开,皇帝想调动李光弼,李光弼也是公然拒绝;甚至看着皇帝陷入险境,李光弼也一直是按兵不动啊。要知道,当时的李光弼严格意义上,不具备与皇帝对抗的资本;如果皇帝给了李光弼对抗自己的资本,那还了得?

  虽然说,并不知道后来的历史,基于最基本的权力制衡道理,唐肃宗知道绝不可以为了打败史思明,就给李光弼太多的军事资源。

  唐肃宗的这种做法,用童话故事的思维看,简单就是莫名其妙的,因为你怎么可以这样猜忌忠心可表天地的李光弼呢?甚至而言,李光弼后来走上邪路,也是因为大唐皇帝这样猜忌造成的。

  不管怎么说,李光弼掌握的军事资源比较有限,而且组织结构也比较分散,所以听说史思明南下,坐镇中原的李光弼只能想着如何转进。

  ,皇帝心中的敌人,永远不是安禄山、史思明,而是所有的军方大佬。

  因为在皇帝看来,只要、李光弼之类的人权力扩张了,他们和安禄山、史思明不会有本质区别。所以,皇帝绝不会为了打败安禄山、史思明,就让郭子仪、李光弼的权力越来越大。

  而且战争进行到此时,在皇帝眼中,史思明充其量也就是手足之患,不要说假以时日,肯定能灭掉他,就算无法灭掉他,也才是多大点事啊!

  要知道,后来安史的余部一直割据河北,大唐帝国依然顽强的存在了一百多年,而且谁也不能说大唐帝国了;更不能说哪个大唐皇帝是傀儡。

  而郭子仪、李光弼之类的人呢?如果真的失控了,却有可能成为心腹大患,所以大唐帝国在收复长安、洛阳后,对郭子仪、李光弼进行各种约束,始终让宦官坐前方节制郭子仪、李光弼(鱼朝恩就象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在郭子仪、李光弼的头上),甚至故意设置将帅不合的格局(李光弼、仆固怀恩互相不服、互相拆台)。

  虽然说,政府军始终捆着前方统帅的手脚平叛,史思明也很难再重复安禄山时代的辉煌了。因为双方的实力相差太悬殊。

  更主要的是,大唐帝国在中原地区已有了庞大的驻军,在这种背景下,史思明不要说想攻克长安了,就是想接近潼关,也是一件近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了,不要说想刺穿、打破江淮了,就是想接近江淮,同样都是一件近乎不可能的事。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