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为什么帮助勾践那么多年?他的身上还有哪些谜团?
说到,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奇闻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范蠡一生充满了传奇,但也留下无数谜团,其中之一就是范蠡身份之谜。在知识代表阶层的时代,的楚人范蠡与文种,必然不是等闲平民,以他们学识与贵族身份可以无数诸侯国谋取高位,为何两人偏偏来到?一段历史揭开端倪,范蠡与文种或是派出的高级特工,扶持越国对抗以为楚国服务!
范蠡,楚人,出生宛地(河南南阳)三户邑。文种,楚人,楚之郢(今湖北江陵)人。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516年,宛地文种见范蠡,一番交谈之后,两人,五年之后范蠡邀请文种到越国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对于文种而言,这是抛弃眼前光明前途,投向前途未卜的未来。
但范蠡与文种投靠之初二十余年,一直没有得到勾践重用,直到公元前494年,在夫椒之战中,吴王大败勾践,越国差一点就此灭亡,在此之后勾践才重视范蠡与文种,《》记载“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种等”。之后,在范蠡等帮助之下,越国慢慢复兴,还灭亡掉了吴国。
勾践灭吴五年之后,北渡淮水,兵逼齐晋两国,与齐鲁诸侯会于徐州,并致贡于周。使人赐勾践胙肉,承认越是华夏诸侯的“伯”(霸主),一时之间勾践风头无两,成为之一,而范蠡称上将军,文种为越国为丞相,三人都达到了人生巅峰。
返回国内之后,范蠡辗转反侧,认为勾践“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于是上书请辞,勾践告诉范蠡,“留下来一起坐江山,不然的话,我就杀了你”。最终,范蠡偷偷逃走,“乃装其轻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随即,范蠡泛舟五湖,但在临行之前,还给好友文种留信一封,上书“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范蠡认为勾践为人不可信,只可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所以赶快离开,否则必有杀身之祸。文种见信之后,称病不朝,有人谗言文种或将作乱,勾践赐剑让文种自杀。
文种的结局,第一次证实了的残酷现实。
但范蠡在越国的这一段历史,却至少存在二个逻辑问题
既然勾践起初并未重视范蠡,范蠡对勾践还为何不离不弃,从前511年到前494年一直坐冷板凳?
既然勾践人品存疑,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为何范蠡还数十年全心全力的帮助勾践?
春秋时代社会规则是良禽折木而栖,并非后世只能“货卖帝王家”,数十上百个诸侯国,总有一款君主能够让自己发挥才华,实现人生价值升华。,既然勾践为人刻薄,既然勾践不重视,范蠡完全可以早日离开勾践,选择其他诸侯王效忠。那么,范蠡为何没有早日离开越国?
范蠡之所以效力勾践数十年,正常来说无非以下四个原因。
1,范蠡为了名或利,借助越国这一舞台,实现人生价值与扬名的目的。或者,范蠡就是很俗气地为了金钱。但与上述理由一样,范蠡在其他诸侯国一样可以达到这两个目的。
2,勾践蒙骗了范蠡,直到勾践称霸之后,范蠡才幡然醒悟,认识到勾践“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于是才仓促而走。但以范蠡之才,与勾践相处数十年,应该很早就认识了勾践真面目才对。
3,勾践对范蠡有知遇之恩,由于存在报恩想法,所以知道勾践人品存疑,却还是无怨无悔的帮助勾践。但“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种等”,可见勾践起初对范蠡没有什么知遇之恩。
4,范蠡与文种爱国,不忍看到吴国压力楚国,于是自告奋勇地来到越国,扶持越国对抗吴国,减轻楚国的战略压力。关于这一点的历史背景,下面会详述。
总得来说,除了第四个,前三个理由都存在违背常理之处。既然如此,范蠡为何数十年效力一个人品存疑之人呢?晋国一段历史揭开端倪,范蠡与文种更可能是楚国的高级特工!
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其中最为激烈、持续时间最长。
时,通过击败楚国取代成为霸主,由此也拉开了晋楚争霸战争序幕。在之后百余年中,晋楚为争夺霸主地位经常爆发大战,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晋国主动上阵,晋楚双方直接对抗,第二阶段是晋国寻找盟友战略包围楚国,由于晋国国内六卿专权,互相争斗,国力有所下滑,于是制定了从“北—东北—东”三方形成对楚国的包围网战略。
《左传》记载“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邾人会吴于钟离。”简单的说,就是公元前563年(晋悼公九年),晋、吴国君历史性的第一次会面,双方联合围剿楚国,对抗秦楚联盟。史书记载,楚人申公巫臣全家被灭,内心愤恨不已,决心与楚国决裂,逃到晋国之后献计“联吴疲楚”,亲自前往吴国,教会吴国驾驶战车,成为楚国衰落、吴国崛起的序幕,奠定了吴国走向争霸的舞台。
需要说明的是,吴国是泰伯之后,而泰伯是古之子,周文王的大伯,周武王的大爷,古公亶父定下剪商战略之后,让泰伯奔吴在江淮地区建立周人力量,以期择机从背后给予致命一击。,这一战略后来没有用上,但说明吴国与晋国(周武王二子建立)有着深厚血缘关系。晋吴能够结盟,不仅是血缘亲戚关系,还因为存在楚国这一共同敌人。
晋吴结盟让楚国压力倍增,那么楚国该如何应对呢?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吴越两国冲突不断,楚国最佳的破局盟友应该是越国,扶持越国对抗吴国,即“联越制吴”,消弭东方的战略压力。
前519年,吴楚爆发,吴国大胜楚国大败,楚国在战略上居于守势。第二年,吴国为大举讨伐楚国,灭了巢与钟离,控制了淮河中游地区。之后几年,吴国一直剪除楚国外围附属势力,包括前510年击败越国,吴军步步紧逼,时刻准备给予越国致命一击。《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自昭王即位(前516年),无岁不有吴师。”可见,吴军几乎连年出动骚扰,楚国应接不暇,疲于奔命。
前506年,晋国率19国诸侯联军入侵楚国,消耗与吸引了大量楚军之后,吴国从东方发动袭楚,吴王阖闾、、、等都参与了这一战,吴军,攻破楚都,楚国大败。随后,楚国联合秦国反击吴军,与此向来与楚亲善的越国派兵击吴,迫使“吴使别兵击越”。
就在晋国帮助下,吴国让楚国疲于奔命之时,楚人范蠡与文种非常巧合地来到了越国,要说两者没有一定联系,估计很难让人相信。笔者认为,范蠡与文种的身份,要么是爱国分子,私下助越制吴,要么楚人特意派遣范蠡与文种来到越国,提升越国国力,以更好的压制吴国,也有收集情报、破坏吴越和解的特工身份。
如果范蠡是楚国特工,那么范蠡身上的很多谜团就容易揭开了。
勾践17年内冷待范蠡文种,但范蠡身负特殊使命,所以一直没有离开越国。直到范蠡帮助越国灭吴称霸,实现了楚国战略目的,于是才考虑抽身而走。但范蠡与文种这一独特身份,勾践肯定比较清楚,所以不准范蠡离开,说出否则“将加诛于子”的话,因为范蠡掌握越国大量情报,勾践不可能放他回去。关于范蠡下落,历史上还有一些说法,比如认为范蠡是被勾践沉入湖底,所谓范蠡泛舟五湖只是一种美好传说。
至于文种,之后或许不愿回国了,范蠡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不可信为由劝说他之后,文种心生犹豫称病不朝时,勾践认为文种不会真心效忠他,而文种掌握越国大量情报,又不可能放他出去,于是只能将文种赐死。
,勾践要杀范蠡与文种,是为了国家不被楚国控制,或重大情报泄露。“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勾践这么做何错之有?
总而言之,范蠡究竟是何身份,如今已经无法100%还原,但就时代背景而言,范蠡与文种的楚国特工身份应该更接近历史真相。另一方面,勾践可能并非史书记载的那么老奸巨猾,过河拆桥的逼走范蠡杀死文种等,可能还存在不得已的苦衷。
奇闻趣事
- 考古的人为什么活不久,考古为什么无聊
- 周朝是个什么样的朝代,周朝是什么时期的
- 周朝天下真有800年吗,周朝天下真有800年吗为什
- 周朝后面是什么朝代,周朝怎么变成春秋战国
- 辛追刚出土时容貌,辛追刚出土时候的样子
- 兵马俑是真人吗,兵马俑是真人吗知乎
- 灭了夏朝的人是谁,灭掉夏朝的是谁
- 刘邦子孙后代关系图,窦太后是刘邦的什么人
- 周朝被谁给灭了,谁灭的周朝
- 明朝历史事件大全,明朝历史事件大全表
- 哪个朝代是公元第一年,哪一年是公元一年
- 唐朝之前是什么朝代,隋朝历代帝王顺序表
- 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近代重大考古发
- 全世界最可怕的古墓,世上最恐怖的墓地
- 考古国家凭什么挖人祖坟,为什么国家挖坟叫考
- 周朝的建立和灭亡原因,周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