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曾经也十分热血,为何后来变成了一个负面形象?

历史文化 2022-06-18 07:04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奇闻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现如今如果一说起时期宋高宗赵构,很多人都会对他杀掉的事情耿耿于怀,这其实表明了他的一种态度,也就是对待金国的态度,很显然是有一些偏安一隅的,甚至让人觉得是有种苟且偷生的感觉,完全不在意失去的国土。但其实,赵构曾经也是一个热血青年,他最初的形象和思想,都是非常正面的,那为什么后来却变成了一个负面的形象呢?赵构究竟是经历了些什么,是什么事情让他变化这么大呢?

  时势变易,人心也随之而变。赵构起初以皇子身份,满怀抵御外虏之心。此后做了,出于捍卫权力、保住皇位的考虑,赵构最终完全转变了心态。权力的魔力,由此可见一斑。

  1、乱局登基,立场渐变

  北宋元年(公元1126年),赵构曾入金营议和,毫不畏惧,以至于金人怀疑其皇子身份。被放归后,赵构于是年冬天本来奉命北上求和,被劝阻,遂免遭俘虏。

  此后,赵构被任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但他却按兵不动,并不理会徽、钦二帝的勤王命令。赵构手握重兵,却屡避敌锋,只顾保存实力。

  从这时起,赵构像变了个人似的,再没有了之前勇敢无畏的心态。至于原因,窃以为赵构已是感觉到乱局之中大有可为,有了野心的他自然与从前不同。知道以后有称帝的机会,任谁也会更惜命。

  现实果然印证了他的判断。翌年,徽钦二帝被掳,赵构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既然尝到了甜头,赵构以后还会选择自保,不管求和是否屈辱。

  2、畏惧胡尘,流亡东海

  以保存实力为策略并不能说明胆小,但赵构称帝后的行为却实在不是勇敢者所为。他果断放弃中原,南渡而乞降。乞降不得再逃,从明州(今浙江宁波)逃到海上,金兵不习水战乃罢。

  直到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兵撤离江,赵构才又回到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将临安府定为南宋的行在,南廷才真正安定下来。

  细想也不能完全怪赵构胆怯。他正是由于父兄被掳才即帝位,自然心有余悸,生怕自己也落此下场。,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赵构也一样。从前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再加上此前缺乏经历,犹如初生牛犊,所以能勇敢无畏。如今当了皇帝,既有保存宗庙社稷的责任,也体会到了的感觉,加之作为皇帝也是金国的重点关注对象,也难怪赵构会害怕。

  3、政治成熟,疑心益重

  公元1129年,即赵构流亡海上这年,发生了“苗刘兵变”,苗傅和利用军士对朝政的不满,发动兵变,以的旗号,杀了宋高宗所信任的同签书枢密院事和一些宦官,宋高宗被逼让位给太子。

  虽然不久后,文臣、张浚联合武将、、平定叛乱,拥立宋高宗复位,但此事还是让赵构切实体会到武将的威胁。自此赵构更加理解重文抑武的祖制。

  随着政治上的成熟,赵构益发害怕武将势力尾大不掉。岳飞虽然满怀报国之志,但不懂得赵构内心的隐忧,最终因为耿直的性格招来了杀身之祸。

  杀害岳飞是宋高宗永远抹不去的污点,但他苟且偷安也并不完全错误。南宋虽然经济繁荣,但朝廷的财力还是有限,连年战争难以支撑。

  

  赵构的性格极为复杂,也很矛盾。他既有雄心壮志,也以自身利益为重。当他初入金营时,因为没有利益纠葛而表现为热血青年。掌握到权力后,胆怯、猜忌与自私就充斥其内心。类似的还有宗,立场变了,心态变了,看似不正常,实则情理之中。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