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罪人为什么是朱棣?

历史文化 2022-06-16 18:46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第一罪人为什么是?下面奇闻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421这三个数字,对明朝如此重要

  没有人能想到,421这三个普通的数字对于明朝来说,是决定命运的时间节点。

  先是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然后是223年之后的那个春天, 4月21日,战略重地山海关,的大顺军和正在进行殊死拼杀。被《清史列传》写入《贰臣传》的大明蓟镇西协总兵此时已经投降了大顺军,正率军向山海关背后包抄。就在这天的晚上,清军抵达山海关北,突然向唐通的部队发起攻击,唐通被迅速击溃,弃甲逃窜,由此满清正式入关参战。

  山海关大战,李自成败得一塌糊涂,吴三桂和清军一口气攻进了北京,这场决战甚至改变了整个未来300年的命运。

  都城陷落,这等于一把就扼住了本来就苟延残喘的明朝咽喉。满清在此建都后,再用二十年时间,占领关内全境。

  个人认为,满清夺得江山有很大的侥幸成分,或所谓天助,简直是李自成变相地帮了他们的大忙。要不,不足二十万人的军队怎么能占据了明朝的整座江山?

  按编制,每300人为一牛录,共有牛录300个,当时的精锐战斗力也就是9万余人.,加上以辽人为主设立的汉八旗,共167牛录,兵将合计也就5万来人,再加上在蒙古人基础上设立的蒙八旗,共129牛录,兵将合计约4万人。这些就是满清刚开始所有的家底,兵力共计约18万人。

  北京破城时,江南的南明小朝廷在南京京营尚有兵6万,楚镇兵5万,江左四镇兵各3万,福建、郑鸿逵、郑彩等八镇12万,其余如操江、凤督、楚抚、应抚、淮抚等亦拥兵10左右,林林总总,兵力共计还有50万。

  首都沉没,即为亡国。南方的人为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终于被满清各个击破。

  现在把朱棣迁都与明朝的终结放在一起说,想讨论的问题是,迁都是否弊大于利?如果明朝的都城在南京,满清很难一把就控制了中枢,靠他的十几万人马扫平全中国可能性不大。

  朱棣为什么要迁都?仅仅是心虚吗?

  1421年,经过十数载的准备,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此时的北京,有近一百万人口,也有了两百多年的建设史,无论是防御体系还是居住设施都已完备。

  论地理条件,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 是远离江南粮仓,这一点朱棣也想到了。未迁都之前,他就已经下令重修了运河,打通淤废河段,修筑完成后,江南地区的物资就能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京。

  这是硬件,根子其实在“软件”。朱棣本是一个燕地,其根据地就在北京,而南京是建文帝的地盘。朱棣攻占南京,叔叔抢了侄儿的江山毕竟是件不光彩的事情。何况南京城有很多反对派,这些人都是不安定的因素。对朱棣来说,南京不是家,所以要迁都。

  还有一则江湖说法供消遣,说南京宫城里有秘道,建文帝就是从那里跑掉的,这个秘道成了明成祖的心病,万一哪天从秘道里杀出刺客呢?

  ,朱棣要迁都,要迁得理直气壮,他打了一个最响亮的旗号就是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有人认为这是扛鼎之举,气壮山河,值得高度肯定。尚武的朱棣也没食言,他放弃了的战略防御战术,变守为攻,五次出征漠北,打得蒙古人不敢进犯。

  在明成祖时期,北京往北,有明朝的三大卫所,最远的开平卫深入草原400多里地,如此来看,北京也算属于腹地,安全也还是有保障的。但到了就已经放弃开平等三卫,长城以外明军再无据点,北京两翼暴露,也失去了战略纵深,使京城长期处于外敌的直接威胁下。

  明朝边防不断后撤,到嘉靖时,北京简直就是一座边城了,蒙古人的牧场都开到了现在的房山和密云。

  对于朱棣来说,本意是定都北京可以更好地施展他的雄图霸业。可他根本就没想,要是子孙不争气,像后期的嘉靖等等人,什么活都不想干,朝都懒得上,哪有什么与外族一较高下的雄心,那北京成为边塞,地理位置就实在是太凶险了。

  在朱棣当初准备迁都的时候,就有臣属提出“幽燕形胜,自昔称雄,然距边塞不足二百里,无藩篱之固,而天子自为守。”事情发展的态势是,恰恰天子坐守的北京成为万里九边上最为薄弱的环节,动辄国本动摇,处累卵之势。一旦强敌溃关而入,马上使国家面临倾覆的危险。

  事实证明这位臣属是有远见的,自被俘、瓦剌大军进逼北京为始,至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帝自缢为终,二百余年间,既有刘六、刘七围城,又有、己巳之变、李自成等8次围城。

  朱棣有意无意地把明朝逼到了死角,推到了刀口之下,迁都的最大弊端显现,用俗话来说,明朝的脖子离别人的屠刀也太近了。

  君子不处危地,何况君王乎!

  南京的旧朝不是死于地势,而是奢靡

  单纯论地利意义不大,人和毕竟是第一要素。就战略全局来说,天时还不如地利,作为首都,易守难攻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先决条件。

  南京城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年选择定都于此,也是权衡再三的决定。

  从风水堪舆说,南京是中国有史以来风水最好的城市,没有之一。人谓,成四象之势,诸葛有言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六朝皆以为都,因据有长江天险、紫荆山屏障。儒士邓伯言当初给朱元璋献诗说“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

  南京城最大的优势还在于背靠最富庶的鱼米之乡, “苏杭熟,天下足。”水路交通发达,一条长江贯通东西,从上海到四川的物资运输通畅。南京附近还有隋唐大运河,南发广东,北抵河北,又通达中国。再加上海上的加持,南京城可以称得上完美。就算南京缺少什么物资,运输起来也毫不费力。

  两相比较,北京虽有漕运,但也加大了各地税赋转运的负担。最糟糕的情况是,一旦南面起战事,漕运被截断,那么北京城的处境就岌岌可危。

  迁都北京,无形中削弱了朝廷对南方的经济控制力。明末天下大乱,清军迫于前,流贼乱于后,朝廷始终处于腹背受敌的窘境,如龙游浅滩,毫无回旋余地。坐困愁城,徒唤奈何,他那边穷得都发不出粮饷了,但江南地区的富商们依旧可以夜夜笙歌。

  所以,坐镇南京,只要掌握长江的制江权,敌人就很难攻入。北方而来基本都是,优势是,要建强大水军可不是那么容易。当年依靠长江阻挡蒙古大军40多年,也曾多次击败金军,正是有赖于此。

  从各方面来说,南京都是非常理想的首都之选。有人说历史上建都南京的朝廷都短命,倒也是,江南既是鱼米乡又是温柔乡,短命的朝廷往往不是死于地势,而是死于奢靡。

  一个好笑的假设,如果没有迁都……

  历史不容假设,但允许反思。

  我们可以尽展想像,如果明朝没有迁都,两百年始终经营南京,局势会如何?

  一点,北京不为首都而为军镇,在此屯驻重兵,与左右之蓟辽、宣大联成,将从整体上改变捉襟见肘的被动态势,有利于巩固在东北方向的国防。蒙古军或清军纵使破关而入,在华北骚扰,明朝仍有广阔的战略纵深以从容调剂应对,而不至骤然失陷根本。

  朱元璋在设立北防系统的时候,考虑到一旦长城防线被胡人突破,该如何防御的问题,为此精心设立了贯穿山西、河北中部直到山东沿海的二道防线;再设立黄河防线、效法南宋设立淮河到大散关三道防线;且在太平府到江阴设立拱卫南京的长江水师……这些有远见的部署,都是在历朝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可是,这套内线纵深防御体系,都随着朱棣北迁而废弃了。

  如果没有迁都,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取的就是南京了,江淮将成为主战场,李自成的军队号称百万,实际上四十万是有的,那与官军的力量就没有那么悬殊。他想直取南京城下,再组织船队过江攻城,其难度与攻打北京当。

  虽然说,腐朽的明朝灭亡是一定的,但依靠这样的战略纵深,再混几十年也不是没可能。明朝也有望像南宋一样,抱半壁江山以求自存。可有人说能挺到,呵!这意思还是说,基本没有清朝什么剧情了。

  再说李自成,他没有攻打北京,那满清捡漏入关窃取神州的机会将会很渺茫。清军不能入关的话,李自成的北方军队与明军在江淮间能相持多久,谁攻灭谁,都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未知数。

  再想像一步,李自成就像当年燕王一样胜出了。那清军要进关,势必得攻破明军的,如果吴三桂不反水,清军就算进了关,骚扰一下还可以,想改朝换代,皇太极还得再好好静一静。

  个人认为,明朝如果不迁都,国祚或许会更长些,至少不至于在崇祯十七年突然崩亡。

  如果这个事说得在理,那朱棣是明朝灭亡的第一个罪人,也说得过去。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