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千里寻真龙天子的故事是怎么回事?正史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文化 2022-06-16 17:34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开国功臣,是一位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谋臣。下面奇闻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英明雄主横空出世,旷世奇才衔命出山,历史中从来不缺这样的传奇,在这些冥冥之中似有天意的传奇中,最让世人的要属遇,访诸葛,揽刘基。

  一代有一代的历史神韵,刘邦遇张良,一见如故,春秋美谈;刘备访诸葛,,千古佳话,世人皆知;而比起前两对君臣之遇,朱元璋揽刘基留存下来的谈资最多,尤其在民间,数百年间不知演绎出了多少让人叹为观止的神奇故事。

  其中,最精彩的当属千里寻访的故事。

  据明人王文禄在《龙兴慈记》记载——一日,刘基刘伯温和几个好友在杭州西湖上喝酒,忽然东南天空上出现了五色祥云,刘伯温观这祥云,带着几分醉意对身边的好友说,这是天子之气!十年之后,我要去辅佐这位真龙天子。

  当时的天下尚属,刘伯温一席话大有之心,几位好友听了害怕受到牵连,纷纷离席而去。

  但刘伯温心意已决,此后不久他佯装成算命先生,游走在,江湖之间,地追寻着他心目中的真龙天子。

  当时的东南之地有一名士王冕,似有天子气象,刘伯温决定前去拜访,一探究竟。

  见面之后,刘伯温邀王冕到竹林一叙,就在两人竹林间漫步时,林中突然燃响了爆竹,王冕经这突然一扰,竟吓得手足无措。

  林中爆竹是刘伯温的有意安排,意在窥探王冕的胆色气魄,今见所谓的名士竟如此胆怯,刘伯温料定此人徒有虚名,不值一提,于是告辞而去,继续寻访。

  不久,刘伯温寻访到海昌,又寻见一名士贾铭。登门造访时,刘伯温发现贾铭宅邸窗明几净,异常整洁,于是灵机一定,又想出一个窥探办法。

  当着贾铭的面,刘伯温故意在厅堂中吐了一口痰。贾铭见到这一幕,连忙命人来擦拭,脸色异常难看。

  刘伯温看到这里,心中自然又有了分晓,府邸再好乃身外之物,胸怀大志之人怎能为此所累。此名士量小,难成大器,还是就此作罢吧。

  屡屡寻而不得后,刘伯温来到了临淮一带。

  这一来不得了,但见临淮一带人人皆有英雄豪杰的气概,即便是市井中的屠夫,举手投足间也是气魄豪迈,阔斧。刘伯温去买肉,故意嫌给的分量少,想再添一块,屠夫,一斧头剁下去,直接就扔了过来。

  看出此地卧虎藏龙后,刘伯温留下来给所遇之人算命,这一算更加的不得了,区区之地,居然是王侯将相扎起了堆。

  刘伯温大呼,天子必在此地,不然哪来这么多的从龙之人呢?

  在临淮一带,刘伯温苦等真龙天子,与洪武朱元璋乱世相遇——

  如此这般的传说,民间还流传许多,如果深究起来,无一例外,都是荒诞不经的。史学家就说,刘基游西湖时,应当是刚从江浙儒学提举任上辞职,虽说刘基后来又复出做过元朝的官,但一直都在浙江一带,足迹从未到过濠州、苏州等地,哪来的四处寻访真龙天子。

  这些传说之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概因两点,一是刘伯温在民间早已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神人,老百于去传扬神人参透天命的传奇故事;二是民间老百姓认为朱元璋推翻元朝,得国最正,让刘伯温这样的神人提前十年来寻访真龙,可以满足民间百姓的帝王崇拜心理。

  ,朱元璋本人的天命心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历代帝王之中,起于草莽的朱元璋最具霸道的天命心理,“明主出而天下定”,很早,朱元璋就认定了自己乃定鼎天下的明主。

  我命是天,这比“我命由我不由天”霸气多了。

  在真实的历史中,朱元璋揽刘基,也鲜明地呈现了这一点,论起精彩程度,同样不逊于时代的三顾茅庐——

  朱元璋自从脱离郭子兴,独立向南发展后,未行百里就有了一定的帝王气象,他深深地知道招揽天下英才的重要性,而乱世中想有所作为的憋屈英才们也被他这一点深深地吸引住了。

  但刘基刘伯温却是个例外。

  刘伯温生于至大四年(1311年),青田南田人,比朱元璋大十七岁,有人说刘伯温的远祖是丰沛人,“青田汉诸孙”,与刘邦还有一些干系。

  刘伯温自幼聪颖好学,天资过人,十四岁时到处州府学读书,从《春秋经》入手,博通儒家经典。

  十七岁时,刘伯温来到石门书院读书,师从当时的天下名士郑复初。石门书院很不一般,它始建于唐天宝三年,位于青田县西七十里的石门山麓,乃当时的胜地——石门洞天。

  在这一玄奇之地修行求学,让刘伯温成了日后的旷世奇人,《龙兴慈记》中记载有这样一则轶事——青田山中有,刘伯温每天面对大山,静坐凝思。忽然有一天,青田山中忽然开了一道石门,刘伯温走近一看,只见璧山写着四个字“山为基开。”

  得这四字指引,刘伯温进入洞中,洞中的石床上躺着一个道士,头枕着一部书。刘伯温走过去一看,原来道士头枕的是一部奇谋兵书。道士见刘伯温注意到了这部书,开口而言,明日能之,吾当授汝。

  一日背下一部书,对刘伯温而言轻而易举。

  第二天,道士信守诺言,将奇谋兵法全部传授给了刘伯温。

  此轶事有效仿张良遇黄石公的嫌疑,但刘伯温有奇学却也是事实,《·刘基传》中有这样的评价“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精象纬之学就是能观天象,只是当时以及后世之人将刘伯温这一才学造诣无限放大,造成神罢了。

  二十二岁时,刘伯温参加乡试,一举高中。次年,刘伯温进京参加会试,以三甲第二名得中,从此进入仕途。

  ,元末政治黑暗,吏治腐败,胸怀大志的刘伯温在仕途上走的并不顺利,多年沉浮下来,不是屡次遭贬,就是惨背黑锅,之下,刘伯温只好辞官而去,从此归乡隐居起来。

  从刘伯温人生的前五十年看,他的本质其实是一个不得志的儒家书生,而且身上还留存着曾经仕元的痕迹,这决定了在动荡乱世,他活的并不轻松,也很难选择。

  因为,几十年未施展开来的才学,能否当下乱世,这很难说,而儒家忠义的传统观念更像脚镣一样禁锢着他,也禁锢着别人对他的看法。

  幸运的是,朱元璋很看好这位浙东名士,在与谈话时,他就曾打过一个比方,李善长乃他的,乃他的,而张良的人选,他是意属刘伯温的。

  但对于刘伯温身上留存的旧朝痕迹,朱元璋还是有所看法的,只是天下未定,急需用人,这一点暂时被他隐去了而已,但即便如此,在招揽刘伯温时,朱元璋的姿态还是很微妙的,远非千古佳话那么美好。

  至正十九年十一月,朱元璋所部攻克处州,紧接着,朱元璋就命部下总制孙炎去招致刘伯温。注意,正载这一事时,用的是“招致”二字,而不是聘请,更没有三顾茅庐之类。

  说白了,朱元璋就是命令孙炎去把刘伯温弄来为自己效命。

  此事之所以精彩,恰恰在这里,朱元璋这边似乎已经有了真命天子的架势,对刘伯温并没有太多的尊重;而刘伯温那边呢,毕竟是儒学名士,即便是在君王座下,那也是要一份尊严的。

  豪情真君子,能化一切俗尘事。

  朱元璋与刘伯温,君臣相遇能成美谈,要感谢孙炎,一个真正的豪情真君子。

  孙炎是句容人,按朱元璋的祖籍说,可认为是朱元璋的老乡。此人面黑如铁,瘸一条腿,自负有,喜好豪情赋诗,尤善于雄辩。

  史书上说他“下笔一扫,百纸立尽。辞彩烂然,惊动江东。”

  早在朱元璋攻占集庆时,孙炎就曾向朱元璋进谏“延揽智能士,以图大业。”

  在处州总制任上,孙炎仁而不武,将这一方之地经营的很有仁义气象。

  按说,这样的一位主动登门来送橄榄枝,刘伯温应该礼遇对方才是,但一因儒家的气节,仕元之后耻为他人用,二因乱世不愿冒行,刘伯温竟然一口回绝了孙炎。

  面对刘伯温的拒绝,孙炎没有生气,相反有些敬重对方,于是乎,很快他又登门造访来了。

  这一次,刘伯温挺绝,明面上他没有直接拒绝孙炎,而是送了对方一把祖传的宝剑。

  刘伯温的这个举动很够品呀!宝剑赠英雄,这说明他有意视孙炎为朋友,但与此,他通过这把宝剑又隐约地告诉对方,我把你当朋友,如果你再逼迫我,径直可以用这把宝剑杀了我。

  结果,的反应更漂亮。

  他不是简单地拒绝,而是在拒绝时说了一句话“剑当献之天子,斩不顺命者,我人臣,不敢私用。”

  很明显,孙炎读懂了刘伯温赠剑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把刘伯温将的死死的——老兄视我为朋友,我十分荣幸,但如此贵重的礼物,我实在不敢当,你应该献给真龙天子。有一点我需要提醒你,天子手中剑,能斩不顺命者,我是你的朋友,不会对你不利,但真龙天子若要杀你,你连冤字都无法说出口。

  有诚意,有杀机,真是滴水不漏,寒气逼人啊。

  站在孙炎的角度,与刘伯温斗智斗勇不是目的,维系朱元璋帝王尊严,叫刘伯温才是目的,,在说出这一句话之后,他又拿出君子之道,给刘伯温写了一封信,赠了一首《宝剑歌》。

  在长信中,孙炎纵论天下,向刘伯温言明了一点,天命独钟于朱元璋,朱元璋必得天下,请老兄务必识得天下大势。

  《宝剑歌》则用诗意的雄辩之辞,为刘伯温描绘了一幅君臣相辅相成的壮美画卷——

  宝剑光耿耿,佩之可以当一龙。······青田刘郎汉诸孙,传家惟有此物存。······我逢龙精不敢弹,正气直贯青天寒。还君持之献明主,若岁大旱为霖雨。

  孙炎的这一言、一信、一首《宝剑歌》最终打动了刘伯温,他决定登门拜访再会一会这位豪侠君子。

  ,残酷的现实从来不是摆设,决定这么做的时候,刘伯温徘徊许久,想去又有些害怕去,害怕去又不得不去。

  进一步有时候也是。

  最终,刘伯温还是去了,与孙炎一席长谈下来,刘伯温,他对孙炎说“基始自以为胜公,观公论议如此,基何敢望也。”

  这话的意思是说,原本我以为比你强,但听了你的高论,我哪里敢跟你比。

  言下之意,朱元璋手下看来真是豪杰如云啊,看来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了。

  至正二十年三月,终被豪侠君子、未来帝王征服了的刘伯温,与另三位浙东名士宋濂、章溢、叶琛到达应天。

  之后十几年,这一对君臣,,沧桑不已。

  真实的历史,有时候比传说更激荡人心,也更让人感慨万千——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