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统治者就不怕外患吗 统治者为什么还要重文轻武

历史文化 2022-06-16 17:34www.kangaizheng.com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古代重文轻武的读者,下面奇闻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何中国古代统治者大多重文轻武?

  华夏自建立以来,存在着等级严密的官僚制度。提起官吏,无非就是文官和武官两种,文官和武官各司其职,只要品级相同就是平等的,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不然,历史上重文轻武的王朝不在少数,可是从古至今不管哪一个国家,重文轻武的结果就是王朝没落。那当朝统治者为什么宁可冒着外患的风险,也要这样子做呢?

  独尊儒术,排斥武学。

  儒家学派最早起源于时期,发展在时,被大力推崇,甚至“”。

  到,被采纳,推行”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开创古代重文轻武的先河,从此以后儒家的思想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在其后的王朝里也被这种观念深深影响。

  儒家注重仁义,不喜欢打打杀杀那一套,擅长以理服人,与武学的“拳头就是硬道理”相悖,换个说法,儒家的思想与重文轻武的思想是呼应的,也加速了武将退出权力中心舞台的进度。

  对于君主来说,从小学习儒学的文臣受的影响,更容易对自己忠诚。而手握兵权的武将,则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盛世依靠文治,不管多么残酷的战争总有结束的一天,最终国家还是要靠文官来打理,如果在这种时刻,还让武将统领着大军,还让他们占据着军事贵族的位置,难以保证他还能和文官一样忠诚。

  文官用来压制武将,可以很有效地防止军事寡头出现。在眼中,真正有威胁的是有军权的军事贵族,如果他们有一天想反了,拿着兵符号令三军,自己的脑袋可就保不住了。

  皇帝鉴于这点,更加不会让自己的政权受到限制,从而重用文官,预防军事贵族夺权,削弱地方实力,加强中央集权,减少分裂隐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全社会的武风和血性被磨灭,文风被上层大力推行,文人的地位被高度认可。

  2.君主担心武将拥兵谋朝。

  历史上武将推翻皇位的例子不在少数, 也是通过陈桥事变建立了,起初他并不在意这些事情,某一天找到宋太祖,建议他马上撤掉和王审琪。

  宋太祖疑惑不解,说“这是我的,怎么可能谋反我呢?”赵普说“他们自己不会,不代表他们的手下不会,况且这两人根本管不住手下!”

  觉得是赵普形容得过于严重,他觉得不过区区几个下属,难道还管不着吗?而且宋太祖对他们很器重,他并不觉得自己会有被反的危险。赵普冷笑道“也很器重自己的手下,周世难道也管不住他们吗?”

  赵匡胤如临大敌,当年自己也是深受周世宗器重 ,自己被手下推上皇位,背叛了周世宗。

  宋太祖被吓得冷汗直流。这里还流传着一个“”的典故,据说在公元961年,宋太祖设宴邀请自己的结义兄弟们,这些兄弟都是当年让他当上皇帝的功臣,同样也是中央军力力量的高级官员。

  宴席期间,宋太祖和这些兄弟们推杯换盏,回忆过去的高光时刻,一时之间好不热闹。可这个时候,宋太祖放下了酒杯,满脸都写着郁闷,几个兄弟很疑惑,问大哥高兴的日子为何满脸愁容。

  他长叹道,“你们别看我现在做了皇帝,万人之上呐,其实还不如当一个节度使。”众兄弟不解,想不通大哥黄袍加身,怎么还羡慕起节度使来了。宋太祖说“可是我这个位子,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哪个人不想要呢?”

  他看向兄弟们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有一天别人把黄袍穿在你身上,你是推还是不推呢?”

  这话一出,几个兄弟吓得跪倒在地,纷纷祈求给指条出路,宋太祖很满意,暗示他们告老还乡。隔天,这些人头痛的头痛,腰疼的腰疼,请求病退,全部退出中央。

  为了巩固皇权,把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各个朝代的皇帝都会在国家稳定后削弱武将的军事实力,他们忌惮这些人手中的实权,培养两派,让文官和武将互相争斗。

  皇帝在筛选武将人选的时候,有很严格的标准,武将除了有高超的本领和带队的能力,还一定要有很强的忠君思想。就算武将带兵出征后,皇帝还会用各种手段,去制约这个人,让他无法独断专行。

  对于官位比较低的武将,一般给他设置很多的副将,分散他的主权,就算要调兵也得需要所有人都同意才行。对于官位高的武将,皇帝设置监军监督他,看他有没要忤逆之心,如果武将有造反的心思,也能第一时间了解,趁早解决。

  3.文官学武,武官学文。

  每个朝代发展到后期,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武将不需要参加大规模的战役,处境自然大不如前,他们失去了统领大军的优势,不被重视处处受限。

  在这种阶段,君王为避免武将掌握太多的兵权,采取用文臣来统领大军的政策,治理大军的工作就交到文官的手上。

  不过由于部分外敌的入侵,当朝那些没有带队打仗经验的文官,初次上任较为棘手,并未取得较好的成绩。

  文官为了能够统领好大军,也便于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勤加学习兵书兵法,以此来加强自己的军事能力,往往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也能带好大军打仗了。

  社会安稳的时候,有才能的文臣加上本身的学识,不仅能够帮助君主管理国家,还能在国家遭到外敌侵犯的时候,带领三军抵抗外敌,保家,这也就更加重了君主对自己的重视。

  文臣学习兵法的,武将也不甘示弱,也想要得到上面的重视,便投身于学习文学之中。这样做也有弊端,有些武将学习文学时太过痴迷,导致自己的打仗能力急速下降,大军战斗力也随之大打折扣。

  究其根本,文臣学兵法是刚需,他必须得把大军管理好,不然只能被外敌欺侮,还会落下个欺君之罪。反观武将学文,只是为了迎合君主的喜好,顾不得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很难成为真正的成为文官,帮助君主去管理江山设计。

  往往到了后期,武官沉迷学文导致大军战斗力下降,而文臣专研兵法,本身不断精进的军事技能,后期统治者不得不重用文官。

  自古以来几乎没有朝代能够很好平衡文官和武官的地位,历代皇帝出于维系江山稳固的需要,势必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毕竟和平时间远远大于战争时间。

  开国皇帝在最初打江山的时候重用武将,是因为这正是用人之际,而到了稳定时期,就必须重用文官来帮助自己管理国家,这个时候武将基本上没什么作用了,聪明点的卸下盔甲,告老还乡,倒霉的便落了一个“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一些统治者比起外敌,他们更怕内乱,往往重文轻武,用文官去压制武将,其实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情,事情又变得很好理解,没有哪个统治者会去重用武将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自己陷入危险,而人大部分是利己的,尤其是帝王这种身份特殊的。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其实,只要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这就是最好的局面。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