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除夕之夜“撞钟”为何要敲108响?
考古学 2017-05-16 06:45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辞旧迎新,年年岁岁的新年及除夕之夜,京城内外都会听到钟楼上传出的响亮而绵长有力的108响钟声。钟声洪亮、庄严,音波起伏节奏明快,击钟的尾音可持续一分多钟,钟声可远传至二十公里以外。

钟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传说在黄帝炎帝时期就已出现了,鸣钟击鼓自古也成为皇朝、寺庙以及黎民百姓祭祀神佛、祈福、迎福、祝福、免灾驱邪的一项礼俗。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随着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钟鼓便同佛家结了缘。在众多寺院内的东西两侧都建有报时的钟鼓二楼,鸣梵钟与击鼓既用于寺庙的法会佛事活动的礼仪,亦曾是城镇乡间旧时定更报点的“报时台”。如在北京古老的雍和宫里,僧人每日上殿诵经均鸣钟击鼓,寅时撞响悦耳的钟声,酉时即敲响如雷的鼓声,钟鼓声曾响彻四九城内外。
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明永乐年间于地安门大街的北端筑有钟鼓二楼,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在高47.9米的钟楼上悬有63吨的青铜报时钟,高46.7米的鼓楼内有一面大鼓、二十四面小鼓,共25面更鼓。今日的钟鼓楼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自明清至民国初时,钟鼓二楼始终掌管着京城内外的报更报时的任务,可以说老北京曾是在钟鼓楼的鼓鸣钟响声中入睡和苏醒的。清初时曾规定钟鼓楼要昼夜报时,乾隆年间后改为夜间报更,从那时起清代钟、鼓楼司职的更夫,在报更报点时很有规律,很讲究敲击的次序与节奏。清末民间就流传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俗语,其形容的就是宣统时期钟楼鼓楼在交子、正午时两次击鼓撞钟的事儿,每次54下,两次钟声鼓声合起来是108响。
上一篇:《仕女图》古代仕女为何都是单眼皮?
下一篇:古代杀头史:开刀问斩为何选在午时三刻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