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进行防火救火 房梁上挂春宫图也是奇
水与火,既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也是其面临的无情挑战。防火,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课题,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防火意识更是深入人心,融入各朝各代都市生活的安宁之中。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得中国人在防火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防火文明。
早在西周时期,防火理念就已深入人心。周公的《易经》中的第63卦“既济卦”,便是以火灾为题材,警示人们要有防火意识。相关古籍释义为:“水在火上,既济。小人以思患而豫防之。”这句话的原意,可以理解为即使大火被扑灭,也要提高防火意识。这是中国古代防火思想“防患于未然”的最早体现。
进入战国时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在著作中指出:“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他借防火的道理,比喻做人做事的态度,深刻表达了先秦时期人们对防火的重视。
到了汉朝,人们对防火的认识更加深化。荀悦提出:“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已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这一思想已经十分符合当代防火的实际需要。
古代人们对防火的认识深入人心。在每年容易引发火灾的季节,负责管理宫内用火安全的“宫正”,会摇动木铎,提醒大众注意防火:“半夜小心火烛”、“冬末小心火患”。
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除了审美和居住舒适性外,防火也是设计师们考虑的重要因素。我们在故宫看到的铜缸,就是用于防火的实用设施。而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马头墙,不仅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起到隔离作用,防止火势蔓延。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水火被视为无情的天灾。在建筑中安排“厌胜”之物以镇火的理念随处可见。在北京紫禁城,每一座宫殿上都有防火的厌胜之物。如太和殿上的屋脊两头的龙形物,就是出于镇火减灾的设计和考虑。这类厌胜之物为“鱼尾星”,是灭火的神物。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虽然这些厌胜之物并不能直接防火,但它们能防雷。龙吻处于建筑最高处,常常先遭到雷击,从而避免了“雷火”引发的火灾。看来,中国建筑设计中的龙吻防火是有一定依据的。
除了龙吻之外,古人还注重五行中的“水克火”理念。现代建筑的阁匾往往“门不带钩,阁必有水”,而鱼、龟等水生动物也成为建筑师们的最爱。浙江的天下第一图书馆“天一阁”,“天一”便是传说中可以生水的星宿,寓意“天平生水”,以求防火。这些传统元素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展现了他们对安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