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预立太子之谜 古代君王如何选立太子
预立太子,乃现代天子最为关注之事,其重要性甚至超越废立皇后。从嫡长制到太子制,再到清代中期的秘密立储制度,一切都是为了确保皇位能够代代相传,不落入异姓之手。
在中国现代的封建王朝中,天子将皇位与皇权视为“家天下”,除了特殊环境外,通常都会将皇位在身后移交给自己的儿子。为了预防突发变故时的仓促传位,大部分天子都会事先选定一位皇子来继承自己的皇位,这就是预立太子。
预立太子有两种主要方式。在清代之前,许多王朝在皇位继承上遵循嫡长制,即嫡妻所生的长子(宗子)有优先继承权。这里既有嫡庶之分,又有长幼之序。皇后所生的皇子地位高于妃嫔和宫女所生的皇子,而在同母所生的皇子中,长兄的地位又高于其他弟弟。
嫡长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商朝的宗法制度。在那时,嫡宗子享有法定的优先继承权。虽然嫡长制原本是为了尊崇祖先、继承财富而设,但在封建王朝的天子们看来,天下是自家的私有物,也可以像继承财富一样来继承皇位。自汉代开始,嫡长制便在皇位继承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嫡长制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嫡宗子并不一定是所有皇子中最优秀的人。正如某些总结所言:“立嫡以长不以贤。”即使一些智力低下、品德卑劣或昏庸无能的人也能借助这一制度登上皇位,这对封建天子的“家天下”来说是一种最大的危害。
后来的天子们在选择预立太子时,不再仅仅局限于嫡长制,而是更多地考虑皇子的才德、智谋、战功及人望等。例如三国时魏王曹操预立太子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英明的帝王在这个问题上的深思熟虑。
曹操有五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能力。曹操在临死前考虑更多的是诸子的才能和本事,而不是他们的年序。虽然曹丕实际上是宗子,但曹操在选择太子时更多的是考虑谁能更妥善地继承自己的事业和天下。最终,曹操选择曹丕作为继承人。
在第二○九卷中,有一段关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立李隆基为太子的记载。当时宋王李成器虽然是嫡长子,但平王李隆基功劳更大。唐睿宗李旦最终选择立李隆基为太子,而不是按照嫡长制立宋王李成器。这一决定开创了“开元之治”的昌盛局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储位的选择本应按照嫡长制进行,但当存在有功之臣时,应优先考虑其功德。否则可能会引发兄弟间的争斗和冲突。李隆基的继位并开创“开元之治”的繁荣局面,充分证明了英明天子在选择继承人时的明智决策的重要性。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