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南京保障房计划 汪精卫倡导并给予资金支持

考古学 2025-01-18 18:06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南京的中庙门外与宁静门外等地,曾经是保障性住房的汇聚之地。如今,“保证房”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你或许不知道,早在民国时期,南京就已启动了保证性住房工程。为了深入了解这一历史,南京团市委与市浏览办于8月1日特别邀请了中国政法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古代学博士唐博,为南京市民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讲座——“住在民国:八十年前的保证性住房”。

古都规划整治临近尾声

1927年,国民定都南京后,公布了一项宏伟的都城规划,旨在将南京建设成现代化都市的典范,比肩西欧名城。脏乱差的棚户区是这一规划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作为当时国家都城的南京,吸引了众多贵族与名流,但棚户区仍然占据了全市总户数的45%。这些区域内环境恶劣,治安案件频发,与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愿景相去甚远。为此,1934年,成立了“棚户住宅改进委员会”,负责推进棚户住宅改进活动,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建设平民住宅。

平民住宅条件优越

实际上,1934年提出的平民住宅并非首次在南京出现。早在1928年的光彩门外、武定门内的“平民住宅”就已完工。到了1934年,全市累计投入近24万元,建成了708所平民住宅。那时的平民住宅究竟是什么样呢?唐博介绍,这些住宅有点类似于军营的布置,房屋都是一排排展开的。条件较好的止马营和七里街的平民住宅,都是砖瓦房。不仅房屋内部是水泥地面,房屋之间也是铺的水泥,层高净高2.4米,并且有电灯。

汪精卫曾大力支持

从相关资料中可以发现,1929年至1931年南京完工的平民住宅较多。到了1931年6月以后,完工数量突然减少。但在1934年后,这一局面得到扭转。这一年,中央委员陈璧君提议在下关建造平民住宅,并捐资1万元。陈璧君当时是行政院长汪精卫的妻子。汪精卫支持妻子的善举,在中央政治会议上提出了“修建都城贫民住宅区规划案”。棚户住宅改进上升为国家行动,并成立了相关委员会。

历史教训与现代启示

南京的“平民住宅”规划不仅影响了汉口、北平等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房矛盾。整体上仍然供不应求,且由于居住资格的模糊化,没有明确的人口、财富、收入的准入标准,导致缺乏规范的租赁程序。由于物业管理的空白化,居住环境逐年恶化。尽管如此,平民住宅仍然是有益的实验,并给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借鉴。

在唐博看来,从民国时期的平民住宅规划可以得出:保障性住房是民生工程,不是盈利工程,更不应该具有投资属性。在供给方式上,应以廉租为主,同时在选址上也应以方便为原则。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