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沉沦》和《人间失格》:你来人间一趟,记得看看太阳
我始终试图避免涉足世间的纷争,那些是非的漩涡让我心生恐惧。——太宰治
太宰治的文字,如同一种迷人的魔力,让我深深着迷。他犹如一位细心的雕刻师,轻轻拨开了人们脸上的面具,展现出了他们敏感的内心。他告诉我们,作为作者和读者,我们可以感同身受。
太宰治是日本文坛“恶棍派”的代表,这一派别在二战后崭露头角。这些作家的作品呈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反对病态的社会,厌恶普遍的价值观念,他们用灰心的文字来表达抵抗,呈现出消极否定的立场。
当我们提及郁达夫的《沉沦》与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郁达夫出身于一个衰败的书香世家,在战乱中孤独成长,《沉沦》中的青年角色,孤身一人在国外,倍感孤独彷徨,最终选择自杀来警醒国人。而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则是他在人生谢幕前的绝笔之作。这两部作品虽然诞生在不同的时代,但其氛围和内容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让我们来探讨两人作品中的雷同之处:首先是“零余者”的自白。这一形象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承载着沉闷抑郁的情感。文学作品中的第一个“零余者”形象是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他出身名门,接受贵族教育,但不久就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陷入了“郁闷症”。
《沉沦》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典型的“零余者”形象,在日本留学,患有抑郁症。他在读到动人的诗歌时,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感觉旁人带有恶意;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嘲并装出一副抑郁的模样。在国内,他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在国外,也无法安身立命,就像一个游离在灰色地带的局外人。
郁达夫将自己的小说称为自传体小说,《沉沦》中的这一形象塑造离不开郁达夫的个人经历。17岁时,郁达夫追随长兄去日本留学,身为“”的弱国子民,他不可避免会受到日本人的轻视。最让他感到苦闷的,不是身处他乡,而是青春萌动带来的情欲火焰。他爱上了房主的女儿后藤隆子,却不敢表白,只好写下诗句来抒发苦闷。
受日本唯美主义影响,郁达夫推崇佐藤春夫,在写作技巧上模仿他,以身边的事物为题材,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感,于是有了《沉沦》。《沉沦》无愧为作者的自传,《人间失格》也是太宰治部分生活的投影。
太宰治的写作手法中,自传式的写作将作者本人与虚构人物紧密相连,把自我融入了文字之中,衍生出了本我的生存空间。这种真实的笔触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了真实的人的存在,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
接下来,我们探讨他们宣泄欲望的手段。在叔本华看来,“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欲望是人之本性好。《沉沦》中的主人公就在理智与欲望之间沉浮不定。他追求雅致,翻译华兹华斯的诗;但他的心中又有挥之不去的本能欲望。《沉沦》中的主人公见到两个穿红裙的女学生时,“呼吸就收缩起来”,这种生理反应展现了本能的力量。然而并非单纯意义上的见色起意,这两个女性角色更是幻想主义的象征,她们代表着主人公对美好、纯净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解脱的渴望。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