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雕刻雕像的传统吗?

考古学 2024-12-24 18:22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今天,我们常常能在街头看到纪念雕像,这些雕像不仅生动展示其主题,更成为特定空间的纪念核心,无论是为了纪念某个伟人还是某个重要事件。

追溯至西方,使用纪念性雕像的传统源远流长。早在古埃及,人们便通过雕像来纪念法老,大型寺庙中更是布满了纪念法老杰出成就的浮雕。这一传统被后世的文明所继承,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和罗马,直至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时期。

那么,中国古代是否有雕刻雕像的传统呢?多数中国美术史家认为,中国的纪念雕塑历史同样悠久。以梁思成的研究为例,他将中国的纪念雕像传统追溯至秦和汉代。秦始皇的十二金人和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刻便是其代表。在吴洪的古代艺术和建筑名著中,十二金人被视为秦始皇为纪念统一世界而在咸阳建造的三座纪念碑之一。十二金人不仅装饰了宫殿的前部空间,更承载了纪念西汉帝国扩张的贡献。

十二金人是否如今天的纪念雕像一样具有明确的纪念主题呢?要探讨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据史书记载,十二金人在东汉晚期被销毁,如今我们只能依靠想象来描绘它们的形象。在西安的秦芳宫遗址前,曾有一个主题公园,其中的十二金人模仿秦世皇陵墓的兵马俑。但从传世史料来看,十二金人的形象绝非如此。

根据《汉书》的描述,十二金人是根据义狄神仙的形象制造的。无论故事的真实性如何,至少可以证明史书中的十二个金人是义狄的形象。结合史书的描述,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十二金人的形象是依地坐姿的。它们的具体形象可以参照秦始皇陵出土的陶俑,但它们的铭文曾被王莽命令磨掉。根据三个辅助事件和史书记载,我们可以确定金人的铭文是秦始皇的诏书。将秦始皇十二金人视为秦汉纪念雕像的代言人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这十二个金人被放在哪里?据史书记载,西汉时,它们被安置在宫殿内,后来迁到长乐宫。值得注意的是,它们被安置在宫殿外。在中岳庙等汉代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大型建筑前都摆放着类似的装饰。《水浒传》所描述的汉代门前大型建筑的基本布局可以想象为十二金人与宫殿共同创造出宫门前的空间景观。

事实上,在秦汉时期的大型建筑前,应该摆放一批或几套家具来装饰门前空间。除了肖像画,有时还会出现动物或动物形象。例如,汉代的飞莲关和上林花园的关羽大门上陈列着鹿头鸟。汉武帝甚至创造了两匹巨大的青铜马,并将它们安置在威阳宫的北门。当东汉迁都洛阳时,汉明皇帝甚至将飞莲和金马从长安运到洛阳来装饰新宫殿。如果不是因为过重,十二个金人也可能会被移到新的都城并成为新都的宫殿门前陈列品。自古以来,中国的大型建筑布局中便有一种独特的传统:在人、动物和家禽雕像前展示。这一传统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得以延续,游客们可以参观庭院前摆放的青铜雕塑,如龟、鹤和独角兽等。更常见的则是在官邸和官府门前陈列的青铜或石狮。

秦始皇时期的十二晋人雕像虽然带有纪念性,但其首要功能却是装饰宫门前的空间,而非单纯的纪念。与现今以纪念为主题的雕像不同,秦汉时期的人们更倾向于将纪念功能附加到实用物品上。例如,秦始皇统一的铜力铜量尺上的铭文,其实用性远大于其纪念性。同样地,汉武帝在吞并邻国政权后,宫殿装饰中的砖瓦铭文也是如此。这些铭文更多地是为了装点宫殿,而非单纯为了纪念某个事件或人物。我们不能将某些雕像仅仅视为纪念雕像,它们可能更多地承载着装饰和象征意义。

比如石狮,它在单位前竖立,既有装饰作用,也有纪念功能。但相对于装饰而言,纪念功能显得更为突出。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所有雕像都是纪念雕像,它们可能更多地承载着其他功能和文化内涵。这一传统在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至今仍在许多地方得以保留和传承。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