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的禁欲观-满腹诗书却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考古学 2024-12-24 18:15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薛宝钗,这位风华绝代的中世佳人,无疑是众多男子中的翘楚。人们每每提及她时总会与“贞淑节烈”这样的赞誉词汇相联系,然而却鲜有人洞察到:薛宝钗实为红楼梦中最为矛盾复杂的人物之一。

宝钗博古通今,却自觉荣中取耻;她诗才出众,却自谦为吊儿郎当;尽管常被视作闲散之人,她却屡屡在诗社中夺冠,内心实则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许多读者不禁疑惑:宝钗明明才情横溢,却为何常自贬抑,劝诫他人不要追求文明知识,说什么“男子无才便是德”,难道不前后矛盾吗?

说起“男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虽起源于明末,但此类思想早在宋代已有雏形。宋朝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对女性更是大力宣扬禁欲理念。当时统治者认为女子有才便容易不贞,如待字闺中的少女崔莺莺能文能诗,遂与张生私传情诗,进而私奔私会,误了终身。而已为人妇的唐代步非烟,因丈夫武公业猜疑她与邻居少年墨客赵象暗通款曲,两人以诗定情,秘密交往两年,最终被武公业发现,步非烟惨遭毒打致死!人们普遍认为有知识的妇女更容易出轨。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淑德,即便是有机会学习文明知识的贵族少女,也要抑制自己的求知欲,只专注于家务劳动。

薛宝钗的家族也是爱读书、藏书之家,她这样聪明的女孩子,自然也是知识丰富。但她的内心深处,却认为自己的博古通今并不合适,女孩子作诗填词难免“移了脾气”,因此常常劝导其他姐妹要“务正”,以针线活为己任。这并不是宝钗的刻意炫耀,而是她希望天下的女子都能走“正道”,成为符合社会期望的女子,无欲无求。然而这恰恰是薛宝钗被封建社会所异化而形成的。

其实,即便是现代圣贤,也同样承认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只要把握准确的需求和适当的克制,便不会在欲望中迷失自我。儒家提倡适当的节欲,而不是禁欲的思想。荀子曾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中讲:“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可见宋朝的理学实际上背离了人性本我,受此学说影响的宝钗自然要在自律中艰难生活,完全没有享受到青春的快乐!

尽管薛宝钗的思想和风格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好评,但也有例外。宝钗的魅力并未感染到贾母。宝钗不受贾母的喜爱,就像黛玉不受王夫人的欢心一样,既有血缘关系的因素,更有双方性格的不投缘。从书中可以看出,虽然社会流行“男子无才便是德”的统治思想,但贾府中备受老祖宗宠爱的女孩子却个个才华横溢。从元春到惜春,个个身怀特技,亲戚家的女孩子黛玉、湘云更是了不起的女诗人。从贾母对这些女孩子的疼爱程度可以看出:这位老太太不陈旧迂腐,不事事遵循社会正统思想,反而把女子的才华当作家庭教育的成就。

四大家族中的王家却极不看重女子的教育。王夫人愚昧顽固、重德轻才,不欣赏才华型的女子。尽管宝钗有满腹才华,却日日自我否定,鼓吹“女子读书无用论”,实在很可悲。贾母喜欢热闹繁华,而王夫人却偏好安静。宝钗在这方面比王夫人更甚。儿媳妇既然已经不合自己的心意了,怎能再让孙子娶个更不合自己心意的儿媳妇呢?

说起林黛玉喜静不喜聚的误解也要澄清一下。黛玉喜散并非出于对散的偏好而是对散的恐惧感。如果聚会能够长久持续下去她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大观园中的每一次活动或聚会组织者中总少不了林黛玉的身影或提议。她的组织才能并不亚于探春。探春创建了大观园中的第一个民间社团“海棠诗社”,黛玉不仅大力支持还倡议每人起个雅称让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颇有领袖气质。后来“海棠社”因缺乏组织而逐渐松散众人开始淡忘了作诗的乐趣这时又是林黛玉挺身而出重组班子更名“桃花社”自任社长成为了这个社团的第二任领导。而薛宝钗在主动参与组织活动方面却几乎不见踪影即便参加也是出于面子的被动应付。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