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公孙瓒的失败之中 看怎么用人的大策略

考古学 2024-12-23 18:17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在汉末南方的群雄争霸中,韩馥和公孙瓒最终都被袁绍所败,然而他们失败的缘由却各不相同。韩馥因行事过于激进,缺乏远大的志向;而公孙瓒虽有所谋划,但其成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身旁缺少一流的人才。

在公孙瓒的时代,“衣冠后辈”们失去了施展才华的机遇,无论多么有才,都被压制在贫困之地。这些“衣冠后辈”指的是世家大族出身的人,他们常常拥有政治特权,一旦家族兴旺,便会连绵不断,几辈人相互扶持,常常英才辈出,这是汉晋时期的政治风气,也被称为门阀制度。其中,王粲便是这样的家族出身,他的祖先曾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位。作为“衣冠后辈”的王粲,对公孙瓒对待这一群体的悲惨境遇深感关切。

据王粲记载,公孙瓒拒绝重用“衣冠后辈”的理由是,这些人本来就已富贵荣华,再给予他们高位也会视为理所不会感激。这似乎揭示了公孙瓒心态上的问题,他像是一个小市民。实际上,公孙瓒确实偏爱小市民,他所宠信的大多是平淡无奇的人,其中特别以算命师刘纬台、布商李移子、小贩乐何当三人最受宠信,公孙瓒甚至与他们结为异姓兄弟。

公孙瓒的用人政策极为独特,甚至有些另类。他依赖这些人出谋献策,但成效究竟如何?一件记录的事件令人震惊,这是其他割据军阀无法做出的决策。当公孙瓒的部将被敌人围困求助时,公孙瓒却选择不发兵相救。他的理由是,如果救了这一个,将来将领们再遇到类似情况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就不会奋力战斗了。这个理由似乎过于理想化,忽视了人在生死关头求生的天性。这一决策最终导致被围的将领们开始考虑自谋出路。

公孙瓒的决策失误在史书中也有所记载。他修建易京防御系统的巨大耗费,从单纯的攻防战术角度看或许有一定道理,但从战略层面考虑则是一大失误。在群雄争霸的时期,抢占地盘和人口是关键,躲在城堡里不寻求发展只会走向灭亡。为公孙瓒出此主意的一定是他那些亲家,他们擅长小交易,却制定不出高明的战略计划。公孙瓒依靠他们来争夺天下,无异于痴人说梦。

还有一个名叫关靖的人,也是公孙瓒所宠信的人物。他只会溜须拍马讨得主公的欢心,没有大的谋划。在公孙瓒被围困在易京时,关靖劝公孙瓒放弃抵抗,等待袁绍撤退后再图后计。公孙瓒竟然信任了他的建议,躲在易京不出来,最终只有等死。

公孙瓒麾下几乎没有知名的人物,无论是文人还是武将,几乎没有顶尖的人才。刘备、关羽、张飞等人曾在他麾下呆过一段时间,但他们都聪明地早早离开公孙瓒自立门户了。还有一个赵云虽然是公孙瓒的部下,但他更愿意跟随刘备而不是公孙瓒。当时刘备的事业显然还远远不如公孙瓒。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舞台上,人才是极为稀缺的资源。群雄纷纷争夺,尤其是那些顶尖的人才,他们被视为是开创一番伟业的基石。公孙瓒的失误在于,他无法识别真正的人才,使得身边缺少有真正才干的人。即使有,也因为这些缺乏视野和识人能力的决策,使得人才纷纷离他而去。

一流的人才,他们的思维超前,能够提出卓越的策划,开创非凡的业绩。那些所谓的“庸才”是无法提出一流方案的。曹操,这位一代奸雄,见到荀彧时激动不已,称他为“吾之子房”,而对郭嘉更是满怀信心地表示“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至于刘备,他为了求得诸葛亮这个人才,不惜放下身份亲自到深山之中拜访。当时诸葛亮还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在群雄争霸的时代,实力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而在实力的构成中,人才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公孙瓒凭借个人的勇猛起家,开创了一番场面。但当他的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他必须重视人才战略,将其置于最突出的地位。遗憾的是,他并不擅长识别人才、利用人才和留住人才。身边没有像郭嘉、诸葛亮那样的顶尖人才,这是他最终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重视人才、善用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