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科举中你知道进士科和明经科的区别吗?
于605年首开进士科,被视为的开始。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和策论。贞观十八年,对录取名额开始有过规定"明经进士,自今以后,每年考试所收人,明经不得过一百人,进士不得过二十人,如无其人,不必要满此数。"(《册府元龟·贡举部·条例二》)
网络配图
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而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没有一定的才华,靠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难度更大。当时曾有一句话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也能表明进士和明经的地位。虽如此,但不要以为明经就很好考,参加科举的学子们大多数尽其一生还是无法获得功名的。
科举的试卷没有糊名制度,录取与否不完全根据卷面的成绩,考生平时的声望、家庭的政治地位和各方面的推荐都起作用。也由于这点,导致腐败大量产生,进士科基本都被高门大族所垄断。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礼部侍郎裴坦主考,进士科考生一千余人,有三十人及第,其中"皆衣冠士子,是岁郑义则,故户部尚书瀚之孙;裴弘,故相休之子;魏当,故相魏扶之子;令狐湻,故相令狐綯之子。余不能遍举,皆以门阀取之。惟陈河一人孤平,负艺第于榜末。"(《册府元龟·贡举部·谬滥》)大名鼎鼎的狄杰仁也仅是考的明经科,若没有武后的重视,他也不会当宰相,书写下一段传奇了。
网络配图
到了北宋,变法,认为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自此明经始废。
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这时进士科的考试完全变成了以八股文论高低。考取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亦不可以重考,而明经逐渐变成了对贡生的尊称。
网络配图
此后八股文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开始一直到整个,都必须采用八股文作答,科举亦只要求遵循前人的思想,以华丽词藻作出合乎式的漂亮文章;不求有独立思考、创新见解。考生的实际见识和才学在八股文的要求下反而被忽略。于是不少考生舍,专门钻研为应付考试 ,当时一些人称八股文为“敲门砖”意即考取功名后便可弃之如敝屣。直到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