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每天如何批奏折?康熙有三个字很好用
人们都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当你手中握有的权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你的能力也就水涨船高,责任更是重如泰山。建立封建帝制,自称开始,他虽然享有了整个天下,却也将天下兴亡的责任揽于一身。据统计,秦始皇每天要批阅一百二十斤的奏章,相当于二十多万字的内容。后来但凡被誉为明主圣君的皇帝所批的奏章更是只多不少。
网络配图
这一百多斤的奏章到底是什么样的水平?我们以为例,秦简长约23~27厘米,宽0.6厘米,平均可书写30余字(参照睡虎地秦墓竹简),厚度估摸约0.2厘米。秦代1斤为250g,计算一下,120斤竹简也就是在7500~10000片竹简。按照一片竹简写30字计算(实际数量应该更小,会有留白),也就是22万~30万字之间,往下取整,20万字。学生时代的我们每天读书写字,才几个科目就已经是接受不下去了,这些皇帝真是铁人吗?能一字一句看完还可以予以回应。所以历史中有许多荒废政事的皇帝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网络配图
对于这些繁琐的政事,皇帝们想了许多的法子来帮助自己解决。比如说丞相制度,丞相一职的设置就是为了辅佐皇帝解决政事。可随之丞相权力的扩大,皇帝又必须设法减少丞相对皇权的制约。这又给皇帝带来了新的烦恼,所以时期将丞相制度一举废除。但他的儿子可受不了这么多政事,朱元璋是铁人无所谓,朱棣就要找人帮忙了。如果一个人的权力过大会影响皇权,那就多找几个人。内阁制度便应运而生,到了的军机处也是如此。
有了人帮忙,皇帝每天要批阅的奏章也不在少数。为了提高效率,避免让皇帝耗费过多的时间,写奏章的人都要精简语言,皇帝回复的也会很简单。所以但我们今天看到一些皇帝在奏章上的批复时,会感到这些措辞都十分有趣。
网络配图
南京博物馆展出过一批皇帝批阅过的奏折,看着那用朱批写的一个又一个“知道了”,简直就像是万金油一样遍布康熙批阅的奏折。比如当年在江南地区的考试发生了严重的舞弊案件,主考官曹寅给康熙做详细汇报的奏章就足足写了六封之多。除了在第5封奏折上作了较长批复外,其他都是很简练的回复,有两封仅写着“知道了”。
许多专家认为,这种口语化的说法早就有了,并不是现在才有,就像很多简体字早就出现了一样,”老百姓看到‘知道了’以为是现在的语言,其实不然,古代的口头语言交流很多跟现在是一样的。,回复的措辞如何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文化程度。如果这个皇帝是依靠武略起家,他的文功不是很好的情况下,这样简单方便容易理解的词语就会被频繁的使用。但在21世纪的今天,简单地“知道了”三个字却很容易让下属奔溃,上司是什么意思呢?该怎么做呢?你知道吗?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