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战争规律十分深刻,国防交通建设我国古已有之,一统六国后修建的驰道和制造木牛流马运送粮草都是其中的典型。古人还讲究师出有名,战前往往发布檄文、组织誓师,类似今天所说的政治动员,初唐所写的《讨檄》便是是著名的檄文。
网络配图
2017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交通法》,是我国国防动员领域一部重要法律,对于推进国防交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其实,国防交通建设我国古已有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修筑了我国最早的“国道”——驰道,驰道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极便于兵力输送和后勤补给。据《志》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运送粮草,便是古代交通动员的一个生动例子。
还是在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写过一篇《为檄豫州文》(又名《讨檄》),历数曹操罪状,言辞犀利,感情恳切。古人讲究师出有名,战前往往发布檄文、组织誓师,类似今天所说的政治动员。
《尚书》所记载的《牧誓》,即誓师之文,以及初唐骆宾王所写的《讨武曌檄》都是著名的檄文。其中出自后一篇的“一抔之土未干,何托”等名句具有强烈的批判性、鼓动性。
中国古代是如何做战争动员的?
网络配图
古代军事名家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非常重视政治动员,记入典籍的政治动员思想也如繁星闪烁。比如,《兵法》提出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吴子兵法》提出的“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凡治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等等,不胜枚举。
如果说政治动员是战争动员的灵魂,那么兵员动员就是核心,特别是在“双拳难敌四手”的冷兵器时代。《》记载,牧野之战周武王动员“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且联合地方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而“亦发兵七十万距武王”。争霸初期,的实力远弱于,且,但“(萧)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通过后方源源不断的兵员动员,使刘邦得以重整旗鼓,最终在垓下一役中战胜项羽。
网络配图
“。”古人对战争规律的十分深刻,经济是国防命脉的思想也由来已久。《》关于“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的论述,便是开展经济动员的典型写照。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古代动员的规模、速度、方式早已不能与现代动员同日而语,现代国防动员已融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全过程、各方面,唯有“军民团结如一人”,才能具备“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胆魄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