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探秘:三国鼎立竟是因流传下来的观念?
末年,诸侯争霸,战乱四起,逐渐形成蜀魏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之所以出现的分裂,从本质上说是由两种观念造成的。
网络配图
其一是分封制思想的残余。在分封制时代,各诸侯国人民都有各忠其君的观念。自秦汉以后,废分封行郡县,大范围取消诸侯国,实行中央集权制。人心是不可能在短时间迅速转变的,总会有所残余。
的士大夫,供职于州郡的,都尊其长官为君。在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有“主公”一词,只要他是一行政区域的最高长官,总有一群人跟在屁股后面一口一个主公。有事则为主公尽忠,主公死后则为其戴孝,正真会考虑天下共主的甚少!
其二是南方风气的强悍。南方人表面上看,操着吴侬软语,似乎温柔平静;但内心里却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倔强的很,不甘人下。时,其实孙权完全没有联刘抗曹的必要,所以等一批文臣都主张迎降,只有与主张抵抗。
网络配图
《》载周瑜的话,说曹操名为汉相,实则为汉贼。这其实是裹挟众人的门面话,试问东吴的君臣,自始至终,何曾想到过汉朝,何曾想到过献帝?这句话在当时东吴朝廷,能蒙谁呢?主和与主战双方,考虑的都是东吴政权本身的利益最大化,而非曹操合法性问题。
从客观形势上考虑,主和是最符合东吴政权利益的。从当时力量对比来看,东吴的胜算甚微,而接受汉朝的册封,不仅可以保存实力,而且东吴政权只不过是名义上受制于汉朝,实质仍然是自由王国。
网络配图
而主张对抗曹军,最坏的结果是兵败国灭;即使侥幸胜利了(历史果然如此),东吴也会元气大伤,结果不过多得了几块地盘,但却平白无故的多了个竞争对手(刘备)。孰优孰劣,可见一斑!
张昭等文臣其实并非软弱无能,而是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胜败得失,孙权主战与其后来称帝一样,都并非理性地考虑,只是一种倔强之气而已。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