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国的具体位置究竟是哪里?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考古学 2022-06-19 17:03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赖字在古代的读音与厉字相通,根据古汉语同音通假的规则,常常与厉字混淆在一起,也被称为厉国。如在《<春秋>三传》中,同样记载昭公四年楚灭赖国一件事,【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伍)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楚子欲迁许于赖,使斗韦龟与公子弃疾城之而还。】在《左传》中作“赖”,在《谷梁传》、《》中都作“厉“。故而有人认为,古代的赖国就是厉国。但事实上把所有的赖国”以为即厉非也“。特别是历史上并不仅有一个赖(厉)国,更使赖国的历史显得扑朔迷离。仅在赖国地望问题上,就存在以下六种说法

  说法一

  赖国在湖北随州。主张这一说法的人,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晋人。他在《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注中说”赖国在义阳随县。“这里所说的义阳即义阳郡,当时郡治今湖北桑阳东南。随县即今湖北随州东北殷店(旧称殷家店)一带。由于赖、厉通假,这里的赖国也称厉国,赖国灭亡后的地方也称厉乡或古厉乡。如《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随县注曰”厉乡,故厉国也。“注”厉,读曰赖。“又在《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一书中,收录有一首中鲫铭文,其中有”王锡中马自隘侯四騄“等字,有人认为其中的”隘“即厉字,说明在西周初年的湖北随州一带就有一个厉国。但大多数人认为,这一厉国也仅是厉国,与赖国无关,杜预所说的在随州的赖国实际是厉国之误。

  说法二

  赖国在河南鹿邑。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为代表。他在《春秋裨疏》一书中,不赞成杜预对《春秋·僖公十五年》”齐师、曹师伐厉“一句对厉国地望的注释,认为厉国不可能像杜预所说的那样是”楚与国,义阳随县北有厉乡“,而应在鹿邑所生的苦县厉乡。《·老子列传》也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注”正义曰厉,音赖。“《普太康地记》”苦县东有赖乡村,老子所生地。“《魏书·地形志》”武平有赖乡 城。“上述所指都是一处。,近人杨伯骏也在《春秋左传注》中支持王夫之的说法,认为”以地理考之,齐移救徐之师以伐厉,《裨疏》之说较合“。事实上,当时齐、曹两国的军队讨伐厉国,是因为军队入侵,伐厉的原因是为了救徐。从方位上看,假设杜预所说的厉国在湖北随州符合事实,但徐国在今安徽泗县一带,与厉国相去甚远,中间又有其它国家相阻隔,齐、曹显然不可能用兵于千里之外。况且从齐曹两国的力量看,在最为强盛的时期,曾联合宋、陈、卫、郑、许、曹六国军队与楚国作战,但也仅得以进军到远离楚国腹地的楚国边境陉(今河南方城一带)。更何况这时的齐国已经衰落,又缺乏当年七国联军的声势,仅以齐、曹两国绵薄之力,断然不可能进军到楚国腹心之地的厉。所以,这里所说厉国显然不是远在湖北随州的厉国,而只能是距徐国最近的鹿邑一带的厉国;

  说法三

  赖国在河南息县。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西晋的司马彪为代表。他在《·郡国志》中注汝南褒信(今息县东北包信镇)曰”褒信,侯国,有赖亭,故国。“此后,人郑樵、罗泌、人马端临等都赞同这种说法。如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赖,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昭四年为楚所灭。“罗泌《路史·国名纪》、马端临《文献通考》中有也有同样说法。人顾栋高着《春秋大事表》,两次提到赖国在息县东北。其中在《楚疆域表》中说”昭四年灭赖,今河南光州息县东北为赖国地。“又在《列国地形犬牙相错》中说”赖在息县东北。“,在年间编修的《息县志》中,也说”褒信在息县东北七十里,……后废为集。古赖国,今赖亭是“。上述主张赖国在息县东北的人都是不期历史地理学界的权威人物,,且记载联贯,具在较大的可信性。况旦从鲁昭公四年的历史事实考察,当时的楚国军队一直在淮河流域活动,其灭赖是在东伐吴、取朱方、杀庆封之后、取山东之曾之前的一次行动,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象杜预所说的那样去灭掉早已归属楚国并远在楚国心腹之地的随州之厉,而只能在回到自己边邑地区稍作休整时灭掉息县之赖。关于这点,从楚国灭赖后对赖国后事的处理上也可看出一些端倪。如据《左传》记载,楚灭赖后,欲迁许于此,并使斗韦龟、公子弃疾城之,而楚大夫申无宇却说”城竟莫校。“杜预注”谓筑城于外竟,诸侯无与争。“杨伯骏注”筑城于边境。“这些实际上都是在告诉我们,楚国灭赖后要筑城的地方是在楚国边境,由于这里是赖国故地,赖国也只能是在淮河流域的息县之赖,而不可能是别的地方的赖国;

  说法四

  赖在山东聊城西。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人服虔为代表。他曾着有《春秋传解》一书,提出这一观点。后来,人裴捆为《史记·齐太公世家》”晋赵鞅伐齐,至赖而去“集解,又引他的话说”赖,齐邑。“此后,清朝人江永着《春秋地理考实》,也认为《左传·哀公十年》”毁高唐之郭,侵及赖而还“中的赖”地近东昌府高唐也“。这里所说的高唐便指今聊城西部一带。

  说法五

  赖在山东章丘西北(或历城东)。主张这种说法的人主要是近代的一些地理学家。他们认为,《左传·哀公六年》所记”齐侯阳生使胡姬以安如赖“之赖所指即此,并引《后汉书·郡国志》曰”菅县有赖亭。“菅县即今章丘西北一带。

  说法六

  赖国在河南商城南。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明末清初人顾祖禹为代表。他在《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汝宁府光州商城县》注中说”赖亭,在县南,春秋时赖国也。昭四年,楚灭赖,楚子欲迁许于赖即此。“此后,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存灭表》中也主此说,认为”今河南光州商城南有赖亭“。但当代研究者认为,这种说法”与较早的文献记载不合“,是”清初《读史方舆纪要》以来的误记“,因而不足取信。

  上述六种说法,基本上包括了古今关于赖国地望的主要观点。其中随州、鹿邑之赖多称厉国,聊城、章丘之赖一般认为是邑名,商城之说形成较晚,只有河南息县赖国被较多的人认为是《左传·昭公四年》所记被楚国灭掉的赖国。也正因如此,《通志·氏族略》才说这一赖国在”鲁昭四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成为人得姓的渊源之地。

  《起源研讨会会议纪要》

  由河南省侨办、省侨联和息县赖氏研究会联合发起,于1995年12月26日至27日在河南息县召开了“赖氏起源学术研讨会”。来自西安、郑州、开封、信阳等地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共30余人出席了会议。经过现场考察和学术论证,对如下问题取得了共识

  1、 与会学者列举大量古代文献资料,认为今息县包信镇古称褒信,乃古代赖国故地。赖于公元前538年为楚所灭,其后以国为氏,称为赖氏。

  2、 息县包信镇东南2公里的闾河之滨,有一座古代城址,与会专家学者考察认为该城址即是周代赖国故城。

  3、 与会学者经对赖氏起源全面深入分析,一致认为,赖氏祖根在息县包信镇。

  4、 为了进一步对赖氏起源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建议有关部门对赖国故城进行全面勘察发掘,加强对赖国文物的搜集和研究,并将赖国故城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记载

  1、《左传》。在卷十《昭公四年》中详细地记载了楚灭赖的情形“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日‘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

  2、《后汉书·郡国志》载汝南郡,“褒信侯国,有赖亭,故国。”

  3、《通志·氏族略》中《周不得姓之国》载“赖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

  4、罗泌著《路史》载“赖,子爵,蔡之褒信有赖亭,楚灭之。”

  5、史学家马端临著《文献通考》载“赖姓,子爵,国在……今蔡州褒信县”。

  6、顾栋高编《春秋大事表》卷四载昭四年灭赖。今河南光州息县东北为赖国地。卷六载“息县西南七里有息城,赖在息县东北。”

  7、清初高士奇著《春秋地名考略》卷十三载“昭四年……(楚)执齐庆封杀之,遂灭赖。……《后汉志》褒信有赖亭,故赖国。”

  8、《文献通考》云“赖国在褒信县。汉褒信县刘宋改苞信,元省为包信镇,今在息县东北,其赖亭则在。”

  9、清代学者张澍编《姓氏寻源》载“赖氏《风俗通》云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澍按司马彪日汝南褒信县有赖亭,故赖国。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赖古作厉,世以为即厉,非也。《晋志》云厉、赖二国。”

  10、清代史学家沈钦韩《春秋左传地名补注》载“汝南褒信侯国有赖亭。”

  11、清年间《息县志》载“赖子未详始氏,子爵,武王十有三年已卯建国,至景王七年癸亥秋七月楚子以诸侯伐吴,遂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日‘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楚子从之,迁赖于鄢。遂亡。传国历五百八十五年。”

  12、清成丰年间桂文灿编绘的《春秋列国图》标志赖国于息县东北处。

  13、近代学者童书业著《春秋史》载“……用诸侯的兵攻灭赖国(约在今河南东部,与安徽接界处),把赖民迁到鄢地。”

  14、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等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同样标志赖国于息县东北。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