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谏废除禁酒令,孔融与简雍所得到的结果为何截然相反 呢
时期,战乱不断,如果再遇到天灾,老百姓就会颗粒无收,出现严重的饥荒。为了应付饥荒,统治者们往往会下令禁酒,因为他们认为,酿酒太浪费粮食了。
曹操与刘备都曾下过禁酒令。面对禁酒令,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而在反对者当中,孔融和简雍又最为典型,他们曾分别对曹操和刘备提出劝谏。有意思的是,孔融和简雍劝谏的结果截然相反。为何会如此呢?
孔融,字文举,山东曲阜人,是大圣人的二十世孙,家学渊博,且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
不过,孔融自持有才气,为人心高气傲,喜欢抨议时政,且言辞激烈。故而东晋葛洪说“孔融文学邈俗,而并不达治务。”司马光在《》中也说,孔融“岁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高谈清教,盈溢官曹,辞气清雅,可玩可诵,论事考实,难要悉行。”
建安年间,有一回天灾,百姓出现饥荒,曹操下令禁酒,孔融对此十分颇有意见,写文章嘲讽说“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锺,无以成其圣。且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
孔融劝谏曹操废除禁酒令,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他的言辞,听起来却十分刺耳,令人很不舒服,难以接受。
曹操对孔融心生不满,最终导致他下定决心让人罗列罪名,将孔融杀了。
无独有偶,刘备在入主益州后,也遇到天灾,百姓出现饥荒,于是他也下令禁止百姓酿私酒,并规定,凡是在家中搜出酿酒器具的,都按律问罪。
对此规定,简雍与孔融一样,也有意见。
简雍,本,字宪和,涿郡人,年少时便与刘备相识,为人幽默,不拘小节,除了在面前,简雍稍微收敛点,而在其他蜀汉众人面前,简雍都是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独占一榻,卧姿对话,从不屈就于人,甚至在刘备面前,简雍也时常盘腿而坐,不理刘备的威仪。简雍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劝说益州牧投降刘备。
话说回来,简雍对刘备的禁酒令有意见,便想找机会劝谏。一天,简雍与刘备一同出游,见路上有一对男女。简雍灵机一动,觉得劝谏刘备的机会来了,就对刘备说“他们正想苟合,为什么不命人把他们抓起来?”
刘备闻言,十分诧异,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们正想做那事呢?”简雍说“因为他们身上都带着苟合的器官。”
刘备听了,略一思索,不禁大笑,知道简雍这是借机劝谏自己,于是下令废除“凡是在家中搜出酿酒器具的都按律问罪”的规定。
同样是劝谏废除禁酒令,孔融与简雍之所以会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刘备比曹操更加乐于纳谏。曹操其实是一位十分乐于且善于纳谏的人,比如他“奉迎天子”、坚持在官渡与决战,都是听从了的建议;实行屯田是采纳了枣祗的建议;用人才则是听从了和洽的建议等等。
孔融与简雍之所以会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主要原因是,他们劝谏的方式和说话的方式不同。
孔融劝谏曹操,采用的是直来直去的方式,话也说得十分犀利,甚至带有嘲讽的意思。这样的劝谏,不要说是曹操,换作其他人,恐怕也难以接受。
而简雍劝谏刘备,则是采取比较委婉的方式,说话的方式也是以半开玩笑的方式进行,在轻松随意的环境中,把劝谏的意思表达了出来。如此方式,比孔融的劝谏,就更加容易让人接受了。
有人认为,世间最难办到的两件事是一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劝谏,本质上将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很难。加之历史的帝王们为了维护他们所谓的权威和尊严,往往强调“君无戏言”,帝王们说出口的话,或决定了的事情,即便是错误的,人们也很难加以劝谏。
所以,劝谏,不仅需要忠诚,也需要智慧。说话,不仅要让人听懂,也要让人能够接受。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