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吉士既没有没有官秩和俸禄 为什么明朝的进士都抢着当呢
金榜题名,对于大部人读书人来说已经完成了他们人生理想的第一步。取得头衔以后,他们只需到吏部报到,等候观政铨选,待朝廷有官出缺后,就能走马上任,开自己的仕途。但对于有志于问鼎最高权力,成为宰辅之臣的读书人来说,还有一场更重要的考试需要通过,那就是馆选。
明初,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是废除宰相,分权六部,可万万没想到历史和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在永乐朝间创立的近侍和顾问机构内阁发展到后来,手握票拟之权,成了事实上的宰相,权力之大丝毫不弱于前朝。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斗争,何况是高高的庙堂之上。阁臣权力大,特别是首辅,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人,想当的人,争个。最初,阁臣大多是由直接点选,到后来则由大臣廷推,选出的官员作为候选人由皇帝选择,朝中官员为了争夺入阁的名额是各显神通,在天顺朝以后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潜规则。
通过科举考中进士的士子们,除了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以外,其余二、三甲进士想要进入翰林院,必须经过馆选成为庶吉士。
庶吉士,又称庶常,是时创立的一种官职,取自《尚书》“庶常吉士”之义,可以看作是翰林院培养的预备学员。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观政三年以后,经过考试,然后按照成绩分授官职,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院,成绩不如意者则出为给事中、御史、州县等官职。从二甲、三甲进士中选取庶吉士的考试就被命名为馆选。
馆选出现的时间现在无法确定,在开始之初,馆选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灵活性较高,“或内阁自选,或礼部选送,或谓吏部同选,或限年岁,或拘地方,或采誉望,或就廷试卷中查取,或别出题考试”,内阁可以自选,吏部、礼部可以推荐人士,选拔时综合考虑士子的年龄、籍贯,可以从殿试试卷中选择优异的答卷,也可以出题考察选择
正统十三年,出现了庶吉士的第一次馆选考试记录。
付内阁,例取平日所为诗文,或翻阅殿试卷,兼采名实,行礼部使人延请至东阁前,会同吏部试以古文暨诗各一篇,合格者改送本院读书。
正统年间戊辰科的考试,规定此次馆选由内阁负责,通过阅读士子们日常所作的诗文和殿试试卷,综合考试名次和才华,选出合适的人由礼部邀请到东阁和吏部进行进一步考察,让士子在规定时间内作诗文各一篇,优异者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深造。
到弘治朝,馆选的制度进一步规范,明确规定了士子投递文章的时间、内容和篇数。
各录其平日所作文字,如论、策、诗、赋、序、记之类,限十五篇以上,于一月之内赴礼部呈献...本部仍将各人试卷记号糊名封送,照例于东阁前出题考试,其所试之卷与所投之文相称,即收以预选。若其词意钩棘而诡僻者,不在取列。
除了日常著述的文章以外,士子们在东阁考试的成绩直接影响能否被选为庶吉士。东阁考试要求士子在规定时间内作诗文各一篇,其中文章主要是以政论内容为主,探讨君主如何安邦治国,如隆庆五年试题为《知人安民说》,而诗歌的出题自由度较高,由考官应景而出,可咏物抒情,可赞颂军功,可担忧民生。在经过这一系列考察以后,入选的二、三甲进士正式被选为庶吉士,成为预备翰林。
翰林院作为明清两代的人才储备之所,明代内阁、部、院以及众多地方高官大多都出身于翰林院。读书人通过科举,再经过馆选成为庶吉士,如果能被选为翰林编修、检讨,再一步步晋升为侍讲、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到最高的,则有入值内阁,位极人臣之望。
庶吉士虽然清苦,但士子们依然愿意走这条路。被选为庶吉士的士子们在翰林院进学三年期间,没有品秩,没有俸禄,一切开支花费都要由家人、亲朋资助,但每一个有机会入选庶吉士的士会把握馆选这一机会努力进入翰苑。只要成为庶吉士,就有入阁的机会,即使三年培训结束,未能入选翰林,改任外官的,吏部也会优先选用。不过庶吉士和翰林的编、检之职并非定员,也不是每科都进行选拔,要想选入庶吉士,还需要一点点运气。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