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三桓,为何没能三分鲁国?

考古学 2022-06-19 14:02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春秋时期,实行。卿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子民、家兵,乃至独立的政令,事实上为国中之国。在先秦时期,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邑称“家”。而“国家”一词的词义最早来源,就是合指诸侯与卿大夫的封地。

  由于世卿家族长期分掌国政,而随着其“功绩”的累积,其家族领地也自然越来越大。与之相对应的,公室的领地却是越分越小。久之,就形成了“卿”大於“君”的局面。,篡齐等皆是如此。而在历史上也曾出现如晋之韩、赵、魏,齐之田氏那样强势的卿族,此即鲁国的势力。三桓,是指同源於的三支卿族势力。鲁桓公的庶长子,为三桓孟之祖。鲁桓公的庶次子叔牙,为三桓之祖。鲁桓公的嫡次子,为三桓之祖。

  三桓势力分掌鲁国军政近两百年,鲁国国君已形同虚设。在孔子相鲁期间,欲“隳三都”(三桓的各自都邑),即是想削弱三桓的势力,以强公室。结果,反遭三桓逼迫,不得不离开鲁国,而。其后,鲁哀公想借助的势力讨伐三桓,结果却遭三桓攻打,流亡到国外,并最终死在了有。

  那么,为何三桓却没有能三分鲁国呢?

  ,鲁国的国力远不能与齐、晋并论。齐、晋都是强国,田氏代齐,三家分晋,还都能在中各占一席之位。而鲁国原本就是弱国,随着诸侯兼并越来越严重,弱国也越来越难以生存。鲁国再一分为三,各自势力就更显得势单力薄,而易遭到强国的吞并。

  再则,三桓的势力也曾一度出现政权下移。孔子主张“隳三都”,起初季孙氏、叔孙氏都是支持的。而支持的原因,则是这两个家族的权力出现了再度下移,其家族权力被家臣操控。故而,季孙氏、叔孙氏,都希望通过“隳三都”来抑制家臣势力。但随着,费邑宰(相当於卿大夫的相)公山不狃起兵反鲁,并攻入国都曲阜。随后,郕邑宰(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也反对隳毁郕邑,才使得三桓的态度得以改变。因三桓的势力出现不同程度的政权下移,故而也影响了三桓瓜分鲁国的野心。

  第三,受周的宗法礼仪之束缚。周之宗法礼仪,是由(鲁国的始封君)制定与完善,鲁国乃天下诸侯的“望邦”,世人皆称“周礼尽在鲁矣”。周之宗法礼仪在鲁国更深入民心,而三桓又为鲁之公室旁支,周公之庶脉子孙。公然篡逆而三分鲁国,违背先祖之宗法,很难在鲁地立足。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