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小国滑国在夹缝中生存,最后结局如何?
一般认为,滑国是西周初期建立的姬侯国,为伯爵,《左传》中有提到“滑伯”。由于缺乏史料记载,后世对西周滑国的历史知之甚少,其首封君不可考。
关于滑国的具体地望有不同说法,有的说在今河南滑县,有的却说在今河南睢县西北,后来迁国于费(今河南偃师县南),这三个地方虽然都在河南,却相距甚远。但不管怎么说,春秋时期的滑国在河南偃师县南不会有误,至于何种因素迁国于此,就不得而知了。或许滑国跟众多诸侯国一样,早在夏商时便已存在,而河南滑县是它最早的故地,后来改朝换代,频繁迁移几经重封,滑国地望也有了多种说法。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具体事实有待的挖崛与考证。
滑县说,是根据境内的滑台城,唐代《元和志》记载“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临河有台,故曰滑台城。”但滑县在春秋时为曹邑,滑县之名为洪武年间所设,因滑台城得名。而滑台城之名成名较晚,两汉之前的古籍中绝无记载,难以追根溯源,故其可信度值得怀疑;睢县说,睢县故称襄邑,《·郡国志》云“襄邑,有滑亭。”这个“襄邑”,据西晋注“滑,郑地,在陈留襄邑县西北。”《左传·庄公三年》记载“庄公三年冬,公次于滑。”注曰“滑郑地,在陈留襄邑县北。” 说明春秋初期的滑国地望确实在睢县西北、民权县西南一带。但到了《左传·庄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78年,“(鲁)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杜预注“滑国都费,河南县也。幽,宋地。”“缑氏县”,秦置县,在今河南偃市缑氏镇。这个时候的滑国已经迁到了费地,而且参与当时诸侯国的会盟,成为春秋首霸联盟中的一员。
滑地由来,《说文解字》云“滑,从水,从骨。”“骨”是一个很古老的字,中的写法是上面画有几节骨叉,下面是一块类似肉的东西,意思是用来保护和支撑肉体的架子,引申为塑造一个人的品质、德行和修为,比如“骨气”、“傲骨”、“骨鲠(正直)”等等。古人早已从水的属性中得到发,为人处事要像水一样清澈、洁净、柔顺、包容、光明正大、(进取)等等,如此方能支撑起以上优质的品行,“滑”即是由此组合而来。但早期的“滑”并没有“滑头”、“圆滑”、“油滑”等贬意,是后来不断横向引申出来的傍支。
滑国虽然近邻,但郑国在最强盛的春秋早期却没有灭掉滑国,说明滑国在政治上是依附郑国的,除此之外,滑国也是作为郑国军事上的东南缓冲地带而被保留下来。可是随着郑国郑庄公的去世,郑国春秋小霸的地位也一去不返,滑国改弦更张,抛弃郑国,转而投向了卫国。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郑之入滑也,滑人听命。师还,又即卫。郑公子士、泄堵俞弥帅师伐滑。”说得是公元前640年,郑国以滑国背叛盟约为由入侵滑国,滑国投降。但到了公元前636年,滑国背弃郑国,郑国派公子士、泄堵俞弥兴兵讨伐。后来出面为滑国求请,结果郑国不吃这一套,导致周王室与郑国继当年郑庄公七十年后发生交战,但这一次周襄公吸取的教训,不敢单打独斗,联合狄国军队攻入郑国栎城,迫使郑国放弃对滑国用兵。
滑国的灭亡是春秋中期秦晋争霸中的一个颇为滑稽的尾声。公元前627年,当时的中原霸主逝世,与争霸多年毫无所获的觉得时机来了,便派孟西白(西乞术、白乙丙、孟明视)三员爱将带兵东出偷袭郑国,以向中原显示秦国国力,不料,军队到了滑国附近被一个叫的郑国商人糊弄,使得郑国有了防备。孟西白三人不敢再贸然进攻郑国,但无功而返又恐秦穆公责怪,便灭了滑国,抢了几大车财物归去,可怜的滑国就这样的亡国了。
滑国这个滑稽的结局,倒也不辜负这个国名。秦国虽然灭了滑国,但于秦国而言,不过是一块飞地,最终还是落入晋国的版图。滑国亡国后,国人以滑为氏,形成。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