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吃茶是怎么样的吃法 是真的吃茶叶吗

考古学 2022-06-19 13:26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今天奇闻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人喝茶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中国人饮茶饮了几千年,开始是将茶作为药物,然后作为食物,后来成为饮料,大体上经过了吃、喝、饮、品四个阶段。

  一、何为“吃茶”

  茶之为用,最早是从咀嚼茶树鲜始的,而第一个吃螃蟹者是神话人物,神农“日中七十二毒”,就是吃了茶树鲜叶才化解的。正是神农的示范效应,引得了人世间的吃茶之举渐成风气。

  西汉时,从王褒《僮约》“烹茶尽具”之句,可知当时饮用茶叶是采用烹煮方法。同样的西晋文人杜育的《莽赋》诗中描写了茶树的生长环境、采摘情况,描写茶汤泡沫“焕如积雪,晔如春敷。意思是像冬天的白雪,像春天的鲜花。《莽赋》还描写了饮茶的功效“调神和内,倦解慵除”至此,可以说明西晋时期已出现了品茶艺术。

  一直以来,在南方都习惯于将喝茶叫吃茶。最初人们吃茶只是根据“吃茶能解毒”这一生活经验,当初这一故事就是这么过来。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吃茶的好处才最终被科学所证实。所以,人们吃茶也经历了从试着吃、小心吃到放心吃、自觉吃的过程。悠悠岁月,,相沿成俗,并不断丰富内容,吃茶队伍也不断壮大。

  二、茶之艺术

  中国人对茶叶的品饮艺术在唐代是成熟时期。当时有许多文人撰写了众多的咏茶诗歌,提升了饮茶的文化品位,使品茶完全成为种艺术享受。唐代诗人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强调心灵感受,追山水一壶茶求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品茶已经不再单纯把茶汤当作是一种饮料,而是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和诗人们精神追求的一种载体。

  宋代《谢氏诗源》记载:“昔有客过茅君。时当大暑,茅君于手巾解茶叶,人与一叶,客食之,五内清凉。”盛开元、天宝年间就有将新鲜“茗嫩叶”捣成饼茶来吃的习俗。

  茶煮饭,古已有之。《保生集要》说,“茗粥,化痰消食”。有一种叫玉蘑茶的,是用紫笋茶和炒米混合磨成粉调拌食用的。清末安徽的厨师就已用雀舌、鹰爪等茶叶来炒河虾仁了。

  在云南的民间流传着“好吃不过茶煮饭”这一说法。而今天的云南等少数民族则将刚采来的新鲜茶叶生拌食用油吃,由于茶叶性寒就加些辣椒酱予以中和;在青岛崂山,茶农会在每年茶树吐出新芽时,就会采摘鲜嫩的茶尖来炒菜。近年来,龙井虾仁、碧螺鲜鱿、红茶土豆泥等知名茶叶菜肴也相继冋世,还有茶叶酱、茶酒等用于烹饪或直接食用。

  ,古今中外都不乏有创意的特色茶食品。如宋代就流行吃团茶,即将茶叶加工成茶末,加入一些膏剂压成饼来吃。元代有枸杞荼,即用枸杞和雀舌茶碾成细末后,拌以酥油,用温酒调食;还流行吃毛荼,即在茶中加入胡桃、松子、杏、栗等,连饮带嚼。“药食兼佳,味中有味”的客家擂茶,除了要用好茶、芝麻、甘草等为主料外,所需配料还要随时令变换来选用。如今,伴随着迭起的养生潮,特色茶食品不仅走俏,而且趋势极为看好。

  三、“夷风晚甘”吃茶去。

  从武夷茶制成品从研膏—蜡面—龙团凤饼—炒青散茶—乌龙茶—红茶的不断发展,相应的饮茶方式也从煮茶法—点茶法—撮泡法—壶泡法—功夫茶艺的方向变化。宋代以前的研膏、蜡面、龙团凤饼是茶饼、蒸青团茶,适用煮茶法和点茶法。明代以后的炒青散茶和乌龙茶则适用撮泡法、壶泡法、功夫茶艺。

  ,说起武夷岩茶的岩韵和回甘,这倒是武夷山的老饕茶客都会引起共鸣。武夷山茶在时,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称全国,唐代则风靡于馈赠佳礼;到了宋元两代,更被钦点人贡朝廷,可谓家喻户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爱茶人对茶口感的偏好,可是莫衷一是。

  所谓“喝茶”与“吃茶”之说。吃的是过程,喝的是感悟,都是从茶文化中精神不断升华的一种体现。虽说有两种比喻,但本质是差别不大。它主要在于当时的意境以及茶叶的本身。那么你对“吃茶”又有怎样的感悟呢?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