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死前托孤于诸葛亮的目的是什么?背后原因没那么简单
是我国历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乱世时期,广义上来看,它处在末年与西晋初年之间,长达近百年。所谓三国,指的就是曹魏、蜀汉、孙吴三大势力,而这三国当中,自称汉室宗亲,又以仁德知名,在后世颇受赞誉,被不少人视为正统。
可惜的是,刘备建立的蜀汉在三国当中实力最弱,也最先被灭亡。说到蜀汉的灭亡,有人会归功于邓艾的奇计,但也有人表示北伐的失败早已奠定了败局。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从荆州北上讨伐,一路上,一度"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准备迁都以避锋芒。不过,当关羽专心北方时,孙吴却出兵袭取了其后方,断绝了他的物资供应。
最终,关羽兵败被杀,而东吴的举动则激怒了刘备,后者出动全部可调动的兵力东征,结果既损兵折将,自己也病重不治。章武三年(223),刘备在给,这次托孤感动了许多人,还被陈寿夸赞为"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
不过,一些相信阴谋论的人则认为这是刘备安排好的一个试探,如果诸葛亮回答不当,就会被当场格杀。
章武二年(222),刘备率领的大军在夷陵被击败,戎马半生的蜀汉被爱将关羽先后丧命、复兴汉室希望进一步减小等消极因素击败,不久后就感染了重病。根据刘备写给书信中的"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我们可以得知,最初他只不过是有点拉肚子,但不久后就发展出了其它症状,逐渐变得难以医治。
或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或许是为蜀汉的今后做打算,面对派来求和的使者,刘备选择了放下仇恨,重归于好。第二年的三月,在白帝城休养了半年多的刘备终于来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叫来曾经为自己谋划计策的诸葛亮,准备托付后事。在《》中,陈寿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场景。
面对从成都风尘仆仆赶来的诸葛亮,病榻之上的刘备托付道"君才十倍,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古往今来,几乎没有哪个皇帝能在托孤时对大臣说出"他要是不中用,你可以自己当皇帝"这样的话,而面对主公的推心置腹,诸葛亮当即地表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将大事交给诸葛亮后,刘备还专门修书一封,告诉刘禅要把诸葛亮视为父亲,对其尊敬和信任。
如果光看这一场面,可以说刘备和诸葛亮堪称我国古代君臣和睦的典范,也难过后人对此的态度基本都是感动不已。
不过,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对刘备托孤的场景也会有一千种解读。,有人表示刘备作为一代枭雄,不会对到底还是身为外人的诸葛亮如此信任,所谓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用来试探诸葛亮的野心,如果诸葛亮当时就答应下来,恐怕会被当场擒杀。
诚然,作为一国之君和自诩汉室正统的刘备不太可能将自己的基业交给外人,就算刘禅愚钝,但那也毕竟是自己的骨肉。,说刘备是在试探诸葛亮,确实也能说得过去。不过,有人在试探的基础上,认为刘备还在暗示诸葛亮,其依据便是"君才十倍曹丕"。对于这六个字,可能大部分人看到时会理解成刘备是称赞诸葛亮的能力,来表示他可以在与曹丕的较量中占据上风。
可是,有人却联想到曹丕的登基方式,即胁迫禅位给自己,认为刘备在托孤时提起曹丕,是想用的事例暗示和警告诸葛亮,让他不要效仿。
,在阴谋论者看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关系并不好,而对于诸葛亮,刘备仅仅是当作帮忙治理蜀汉的工具,并没有太多的信任。其实,我们从历史事实出发,是很容易看得出阴谋论存在的问题的。
在历史上,诸葛亮称得上是贤臣的典范。,他做事缜密认真,几乎都要自己亲自把关,做到了事必躬亲,替君主分忧。,因为后主能力不足,他代为行使权力,但都严格按照先帝的托付,在礼仪上也不敢有丝毫僭越。
北伐临行前,他倾注感情写成的《出师表》被后人誉为"读《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尽管身居高位,他却生活俭朴,死后家中没有半点余财。诸葛亮令人敬佩的品行,其实就是对一切阴谋论的最好回击。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