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过重阳节:登高、赏菊喝酒吃花糕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源起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古人观察星象发现“大火星”退隐于农历九月,便会举行送行祭祀的仪式。
它明确记载在先秦的《春秋》“(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意思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在9月农收的时候,就会祭祀感谢老天和感谢祖宗了。
其得名源于《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月并阳,故谓之“重阳”。在古代,重阳节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随着时代的变迁,重阳节被后人们不断丰富延伸出赏菊、饮酒、求寿、登高等习俗,并普及于。
登高
登高习俗一说出自山岳崇拜,一说是为避灾祈福,后来则多归于游乐抒怀。孙思邈的《千金方·月令》记载道“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重阳为秋节,的好时节,节后草木开始纷纷凋零,所以重阳的野游登高活动,往往也被称为“辞青”,这与三月清明左右的春游“踏青”是相对应的。约上三五知己,登高“辞青”,感受自然野趣,赋诗秋日情怀,不亦说乎?
古人的登高,并非等同于今天的爬山,还包括了高台、高楼、寺庙中的宝塔等地点。登往高处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方式,古人们希望登上祈福之地,获取福运、躲避灾祸。
赏菊、喝菊花酒
《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庋广厦中,前轩后轾,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
农历九月又称菊月,赏菊、采菊、饮菊花酒、簪菊花、堆菊花山……处处有菊,处处讲究。草木遍枯,而菊清芬盛绽,重阳的诗意雅兴,菊花便占去了十之有八,人们吟诵它的傲然风骨,并赋予其吉祥长寿的寓意,享用菊花酒具有延绵益寿的作用。
佩茱萸
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一句相信大家都能熟记于心。
古人称茱萸为“辟邪翁”,认为其香有辟邪驱鬼之用。尤其是在重阳,民间认为九月初九多灾多难,被誉为“逢凶之日”,所以会给孩子们佩戴上茱萸,对他们多加保护,使他们免受鬼邪的侵害。
《西京杂记》“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佩戴茱萸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也。”
食花糕
每个传统节日,都离不开“吃”的主题,重阳吃糕,还巧取了“糕”通“高”之谐音,意喻“步步登高、事事皆高”。自起就出现了食蓬饵的风尚(饵即糕),吃糕亦求好彩头。古人会在重阳糕上放两只小羊的装饰品,寓意“重阳”。
不同朝代的重阳糕各有风味,麻葛糕、米锦糕、菊糕、花糕,花样繁多,馅料丰富。比如北宋古书中记载的重阳糕,“上插剪彩小旗,掺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
如今的重阳节,除了是传统佳节,还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我国政府于1989年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又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进一步明确了相关规定,重阳节成为了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最尊,有长久长寿的含义。传统以登高避祸为中心的重阳节,本来就有祈祝长寿的内涵。所以从“登高节”到“敬老节”,其文化意义没有与传统断裂,反而是一种继承与发展。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