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逢年过节时,皇帝与嫔妃们都吃些什么?

考古学 2022-06-18 16:44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你真的了解吗?奇闻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过新年年夜饭是重点,在古代,皇家也不例外。过年是对于也说意义深刻。宫廷中,一天固定只吃两顿饭,早膳在早上六七点,晚膳是下午两点左右。平时,皇帝吃饭都是一个人,如果叫上某个妃嫔一起用膳,那就比较得宠了。一般只有在,皇帝才会聚集妃嫔们,一起进餐,以示合家和睦,团团圆圆。

  我以四十八年(1783)年除夕为例,当天早上,七十三岁的乾隆帝与妃嫔一起共进早膳。乾隆帝的早膳极为丰盛,有葱椒鸡羹热锅、口蘑锅烧鸡热锅、燕窝挂炉鸭子挂炉肉热锅、苹果山药酒炖鸭子、酒炖万字肉、托汤鸭子、羊肉丝、清蒸鸭子、鹿尾攒盘、竹节卷小馒首、年年糕、蕃薯、各式小菜。早膳的主食有肉丝面、饽饽、奶子等,还有干湿点心八品一桌,盘肉二桌,羊肉一桌,供皇帝取用。皇帝吃不完的,赏给臣子们吃。虽然是皇室家宴,可也等级森严,皇帝单独一个人吃,妃子则用条桌六张,在一旁吃,至于菜肴点心之类,自然不能与皇帝的相比了。

  除夕中午,开始忙碌起来,在乾清宫殿内摆设除夕的晚膳。说是晚膳,其实是下午两点钟就开吃。当日乾清宫中,摆了张金龙大宴桌,桌上所用餐具均是铜胎掐丝珐琅。金龙大宴桌与皇帝的宝座间设一长几,菜点摆在大宴桌上,皇帝吃时,由专人取到长几上。

  金龙大宴桌的摆放极为讲究,总计有八路,六十三品菜肴,还摆放有苏糕、鲍螺(螺形的奶酪)四座,餐桌两边摆放有各类水果,东西两边还有奶子、小点心、炉食、敖尔布哈(奶饼子)、鸡肉馅包子、米面等食物。

  妃嫔分东西两边设桌,东边、惇妃,头桌宴一桌。婉嫔、诚嫔,二桌宴一桌。林贵人、明贵人,三桌宴一桌。西边颖妃、顺妃,头桌宴一桌。循嫔、十公主,二桌宴一桌。禄贵人、白常在、鄂常在,三桌宴一桌。陪同用膳的臣子,单独设六桌。每桌有高头五品,群膳十五品,干湿点心四品,银碟小菜四品。所谓高头,也就是各种点心堆高摆设,作为看盘。

  下午三时二刻,热宴在大餐桌上摆好后,在礼乐声中,乾隆帝先落座。然后妃嫔们方才入座。吃饭时,先给皇帝所献上汤膳,用一对雕漆飞龙宴盒装了送过来,左一盒有红白鸭子大菜汤膳,粳米干膳,右一盒有鸭子鸭腰汤,豆腐汤。左右两盒,寓意成对吉祥。然后给妃嫔们送汤膳,只是标准减半了,每位只有粳米膳一品,羊肉卧蛋粉汤一品,且依照地位,分别送上。汤膳结束,乐止,开始演戏,然后送上奶茶,奶茶送好,将茶桌撤下,进入“转宴”环节。

  所谓“转宴”,就是将金龙大宴桌上陈设的各种菜点,先送到皇帝面前的长几上。皇帝尝了后,然后再依照秩序,送到各个妃嫔桌上,象征合家共享。转宴主要是转菜,桌上的花瓶、筷子、叉子、看盒则不转。

  转宴之后,送上皇帝的酒宴一桌四十品,摆五路,每路八品,分为五对盒进上。皇帝头对盒进完,二对盒上来的,也开始上妃嫔和六桌来宾的酒宴,待遇照例下降,每桌十五品,菜七品,果子八品。吃完酒宴,果茶饮好,在奏乐之中,皇帝起座离席,宴席结束。之后皇帝还驾东西佛堂,拜佛毕。宴席之后,乾隆帝下旨将大宴一桌,赏给蒙古亲王及满汉大臣。

  由菜单可以看出,清宫中的膳食,可以说很是丰盛,但并不奢华。菜肴上,以鸡鸭等家禽为主,辅以东北的鹿肉、狍子等各种野味,至于主食则是各种饽饽。各种民间家常菜肴,如豆腐、豆汁、拌黄瓜之类,不时会出现在清宫的餐桌之上。至于宫廷之中的挂炉鸭、挂炉猪,在后日则被演变为满汉席中的必备大菜。乾隆帝不大喜欢吃鱼虾,对于山珍海错之类更是没有兴趣。乾隆在避暑山庄时,朝鲜国献上了一堆珍稀海鲜,们偷偷收下。乾隆帝知道了,就问太监们收了何用。太监们也有理由“留着万岁爷回京赏人用。”当代一些饭店,整出各种“乾隆御宴”,隆重推出所谓的全鳝席、鱼翅海参之类,则是背离了历史真相。

  晚膳过后,乾隆帝并不会饿,还有很丰盛的宴席。下午六时三刻,太监命御膳房送上酒膳,摆酒膳一桌,吉祥盘一品、果子八品、菜六品、捶手四品。皇帝用好酒膳后,送上保存好的八月十五日月饼一个(重十斤),切成式件,皇帝吃一些,剩下的赏给阿哥公主们。

  《末代皇帝》中,溥仪说,皇帝用膳,每天如是,像做马戏似的。

  乾隆帝最重视除夕夜的子时,认为这是一夜分新旧的重要时刻。此夜,乾隆帝有很多安排,到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前,举行开笔仪式。开笔仪式上,先在金瓯中注满屠苏酒,然后点燃蜡烛,将万年青笔打开,在吉祥炉上熏一下,然后以朱笔写吉祥语数字。

  清宫的规矩是,深夜二点时分,皇帝到钦安殿等处礼佛。深夜三点,到圣人、药王、列祖前拈香,三点一刻时,到乾清宫的昭仁殿吃煮饽饽。清代将各种面制糕点称为饽饽,就连水饺,在北京俗语乃至宫廷之中,也被称为“煮饽饽”。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才称饺子或者水饺。饽饽一词不是满语,但在北京的盛行却是因为满人,而饺子也融入了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梁实秋在《北平年景》里写道“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消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

  满人的风俗是,正月初一,无论贫富贵贱,都用白面制作饺子吃。富贵之家,在饺子包入金银小锞,一般人家也要包入铜钱,家人食得者,则此年终岁大吉。宫廷之中,也不能免俗。进煮饽饽时,要在饺子中包入两个特制的实心小元宝,比花生米还要小,且必须保证让皇帝吃到,寓意此年大吉。

  为了皇帝吃饺子,要经历一系列铺张而复杂的程序,每年均是如此,且皇帝还必须吃着方才罢休。如十一年正月初一,在养心殿用煮饽饽。第一次进猪肉长寿菜馅儿饽饽十三个,猪肉菠菜馅煮饽饽七个。第二次进猪肉长寿菜(马齿苋)馅煮饽饽七个,猪肉菠菜馅煮饽饽十三个。以光绪食量一般,吃上四十个饺子是相当之多了,约是为了吃到煮饽饽中的金元宝,才超过了食量。

  在饺子里裹上金元宝、金钱之类,有时也会出风险。翁同龢日记记载,五年正月初一,同治帝吃煮饽饽时,误将一枚金钱吃了下去,过了三天方才排了出来。翁同龢在日记中发出感叹,北地在食物中放入金钱的风俗,真是鄙俗。可这也是翁老先生的私下牢骚,公开场合他可不敢表达出来。

  同治帝性情急躁,吃饭时,将这枚金钱吃下去也不稀奇。在同治帝的膳食单上,还有个比较奇特的现象,常可见“太监张文亮替万岁爷用膳”。这其实是同治帝不肯吃宫中的御膳,让太监帮助自己吃。张文亮是同治帝贴身太监,陪伴着他长大,深得皇帝宠爱,帮皇帝吃饭的光荣任务也交给了他。

  本来吃元宝饺子,只是。可碰到新年时吃煮饽饽,大家唯恐她吃不着不开心,所以一包就是四只。约定俗成,四只包裹了元宝的饺子,都是由慈禧一个人吃出来。某年吃煮饽饽,由隆裕皇后主持,慈禧吃来吃去,只吃出三只小元宝,慈禧很不开心,脸上就表现了出来。偏偏那只漏网的饺子,被隆裕吃了出来。隆裕一口咬到了饺子中的小元宝,脸上立刻不淡定了,含在嘴里,不敢吱声,神情尴尬无比。

  此时气氛诡异,李莲英脑子转得快,一看隆裕的表情就知道缘由。李莲英溜到隆裕身边,让她将小元宝拿过来,又偷偷塞进新包好的饺子里,请慈禧再吃几只。吃到了,慈禧终于吃出了这只元宝饺子,众人方才松了口气。李莲英帮隆裕解了围,事后得了不少赏赐,后来隆裕对李莲英也一直关照有加。

  紫禁城处于北京城的中心,太和殿位于紫禁城的中心,可以说是整个帝国的中心所在,是皇权一统的象征。故而清代的重大庆典,如皇帝登基、庆寿、结婚、出征以及元旦(古时称春节为元旦)、冬至等重大节日,多在太和殿举行宴席。皇帝的家宴,一般放在乾清官,外朝廷宴则放在太和殿。

  太和殿大宴,皇帝御用宴桌由恭备,其他宴桌由亲贵们按规定恭进,如若不足再由光禄寺负责增备。乾隆三年定下规制,元旦太和殿大宴,共有二百一十席,用羊一百,酒一百瓶(每瓶十斤)。亲王每人进献八席,郡王进献五席,贝勒进献三席,贝子进献二席,入八分公进献一席,根据爵位高低,各自献上不同数量的羊与酒。、以后,元旦大宴的桌数,根据实际情况又有所增减。

  大宴之前,先行文宗人府,报明亲贵的名爵、应进桌数和羊、酒的数目,宗人府汇总,送礼部查核后奏明皇帝。表面上看来,这是皇家将大宴的开支,转移到亲王贵胄身上,实际上这点钱,对于王公贵胄们来说,不过是。通过此举,反而可以凝聚宗室内部的关系。

  太和殿大宴时,王公大臣身着朝服,按朝班站立。到了吉时,皇帝御殿,此时。皇帝就坐后,乐止,空中传来三声清脆的鸣鞭声,王公大臣入席,向皇帝行礼,然后开始进茶、行谢茶礼,进酒、行谢酒礼,进馔、行进馔礼。之后是跳舞,由十八位大臣,身着豹皮,跳表现创业之艰的喜起舞,然后是八位大臣,表演骑马围景的庆隆舞。之后还有各种舞蹈表演及杂技表演,宴席进入高潮。至宴席的,鸣鞭奏乐,皇帝回宫,众臣散去。

  酒宴席上列席者均席地而坐,饮品有茶乳、酒,食物主要是饽饽、水果、整条烤羊腿,这也代表了清代宫廷御宴的一贯风格。宴席之中,王公大臣们稍微吃些水果糕点,饽饽及其余食物,可取了交给仆人带回家中食用。至于烤羊腿的口味,一些大臣食用后,认为具有塞上风味。

  到了光绪朝,太和殿大宴的情况有所改变。光绪九年正月初一,慈禧与光绪同坐御榻,在右,皇帝在左。群臣先用汉语贺天喜,再用满语贺光绪帝天喜。光绪帝亲政后,每年春节,要先率领王公大臣,到皇极殿给慈禧行礼,之后方去太和殿接受百官庆贺。

  在整个正月里,皇帝有各种安排,吃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皇帝来说,过新年并不能得到休假,反是忙碌无比,成为一种负担。对于皇帝来说,吃过程中的繁琐仪式才是核心,吃反而成了次要内容。就是凌晨吃一次煮饽饽,都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程序,且必须吃到小元宝。碰到个倔犟的皇帝如同治帝,还可以打发身边的小太监帮忙吃掉。如果是软弱的光绪帝,只好默默承受。皇宫中的一切,缺乏温情,缺乏人情,丰盛的大宴,权力的集中,并不能提高皇帝们的欢乐指数。说起来,还是市井百姓的生活,更具浓厚的年味,更有人情,更加快乐。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