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维:明末的治水能臣,清兵见其遗体为何会下跪?

考古学 2022-06-18 16:44www.kangaizheng.com考古发现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奇闻网小编为您讲述张国维的故事。

  张国维(1595年-1646年),字玉笥,浙江东阳人。他是明末时期的治水能臣。

  崇祯七年(1634年),张国维出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按应天、安庆等十府,疏浚了松江、嘉定、上海、无锡等地河道,修筑了吴江、江阴、苏州等地的桥、塘渠、漕渠。

  张国维不仅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实干家,而且还是一个很有心得的理论家,他“单舸巡汛,探溯河渠,各绘水图,括以说略”(《·张国维传》)研究数十年来的治水经验,写成并刊刻了一部七十万字的我国古代篇幅最大的水利学巨著《吴中水利全书》。

  张国维凭借着治水之功,也不断地升迁,并由工部调任到了兵部。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陈新甲入狱后,召张国维接任。

  张国维上任后,拟定了战守赏罚的 标准,提出严格世袭官员的任命、斟酌推荐官员升迁、认真对待大臣的题本及对他们如何咨询等七条意见,都被崇祯帝所采纳。

  ,大明王朝已经,濒临灭亡之际,张国维纵有匡时志向与济世才干,他也回天乏术。

  崇祯十六年(1643年)四月,清兵攻进京师近郊,张国维传令明军在螺山抵抗,,八个总兵部队的明军都惨遭溃败。

  有的官员乘机攻击张国维,于是,他被解除了职务,并被关进了大狱。当时为张国维求情的人也不少。

  《崇祯长编》卷一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南京兵部尚书上疏奏曰“枢臣张国维,清谨有余,担当不足。封疆失事,罪固难宽。而前任总河,劳殊可念,且其母年已望八矣,是亦圣慈所恻然者”。

  二月,山东兖州诸郡县民张道等人也上疏申请宽恕张国维,也是说他治水功劳卓著,请将功抵过。

  崇祯帝虽然对手下的大臣都充满了猜忌怀疑,对于张国维还是很看重的,他经过考虑之后,就以其治河有功,将关了八个月的张国维释放了出来。

  崇祯帝还专门召张国维问话,恢复他的兵变尚书之职,让他兼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赶往江南、浙江管理练兵、运饷等事务。

  张国维带着皇命南下江南,他积极地奔走为明朝增加财政收入,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他仅仅离开京城十天,北京就沦陷了!

  国亡志不灭,张国维南下后积极参加组建,他先是在南京辅佐福王称帝,协理军政。南京失守后,张国维又到台州,拥鲁王(十四世孙)监国。

  1646年5月,张国维退到东阳,在东阳的陷坑岭作的抵抗。六月,清军的前锋到达陷坑岭下,张国维知道明朝大势已去,在救国无望的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殉国。

  张国维死得极为壮烈。当时正值盛夏,张国维招来东阳的吴,对他说“国维身为明朝大臣,今日以死报国,无奈天气炎热,如尸体腐烂不可辨识,敌军将谓我带兵潜逃他乡,必然贻祸于东阳,,特请你来看着我死。”吴县令听完掩面痛哭,不忍心目睹张国维殉难。

  张国维从容布置后事,命人取来白绢一幅,在白绢上写下三首绝命诗,分别为《负国》、《念母》、《诫儿》,然后在绢尾落款“大明遗臣张国维绝笔”。

  《负国》 张国维

  艰难百战戴吾君,壁垒东南气厉云。

  死去仍为鬼,精灵常傍孝陵坟。

  《念母》 张国维

  一瞑纤尘不挂胸,惟哀老母暮途穷。

  仁人锡类能无虑,存殁衔思结草同。

  《诫儿》 张国维

  夙训诗书暂鼓征,而今绝口莫谈兵。

  苍苍若肯施存恤,秉耒全身得所生。

  之后,张国维又对仆人说“我是死于王事,这就是礼。还有不少兵马因我而共赴国难,我死后,无以为报,可将我的遗体抬到大门口,写上这样一句话‘今生无以相报也。’”

  接着,张国维将明朝官服穿戴整齐,从容第地投入府内水塘,待家人打捞上来,张国维早已气绝而亡,享年51岁。

  随后,家人将张国维遗体搬坐在中堂太师椅之上。不久,清军到达,当他们看到张国维端坐于大厅,面色如生,有的清兵叩头拜谢,有的清兵则痛哭不已。

  清军为何会跪拜张国维?原来清军中的骑兵多为山东济宁人,当年曾得到张国维在济宁的施粥而得以活命,此时见到早年的救命恩人,虽然已经天人永隔,但他们仍然良心发现,乃下跪礼拜。

  清军中的济宁藉骑兵因感恩张国维,东阳没有像扬州、嘉定、金华等地那样,惨遭屠城之祸。

  张国维作为大明王朝的一个治水能臣,最终却是悲壮地投水自尽,他也是大明王朝少有的一个以死殉国的大忠臣。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