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到底是如何统计每个人的军功的?
《木兰诗》中曾写道“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从古至今,能成为一代名将的,基本都是身经百战之人。而在他们成名的路上,背后则有着许多的人头。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但也有一些将领,因为军功不足,始终无法晋升,比如大家熟知的“”。
大诗人曾在《滕王阁序》中写道“易老,李广难封”,说的就是古代按军功授爵的制度。时期,云中太守为魏尚,此人镇守边陲,防御匈奴,作战有功。但因为上报朝廷的杀敌人数与实际差了6颗人头,所以被削职查办。
时为郎中署长的冯唐认为对魏尚的处置不公,所以当面向汉文帝直谏。汉文帝也觉得自己的惩罚有点重,所以派冯唐手持符节去云中赦免了魏尚的罪过,恢复了他云中太守的职务。
等到时,不吃冯唐这一套,所以冯唐在被任命为楚相不久后就被罢免了。等到后来即位,想要用冯唐时,他已经90多岁,无法再为国效力了。
而李广也同样如此。李广出任右北平郡太守期间,匈奴畏服,数年不敢来犯。但因为他打仗喜欢正面直刚,匈奴又爱打游击,所以一直以来苦战无功,始终无法因杀敌、俘敌达到标准而封侯。后来元狩四年的,让他带5000抄匈奴后路。多好的一次捡人头的机会,李广愣是迷路了!,他一生都无法封侯。
那古代打仗如何准确地统计军功?真的是一边杀敌,一边割人头?其实不同朝代计算军功的方式是不同的。而且即使是割人头,对敌军士兵的身份也有一定的要求。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割人头记功的方式。商鞅变法时,为了激励底层士兵奋勇杀敌,制定了“军功爵制”。依秦制,爵位共被划分为二十级,从一级公士到二十级彻侯。凡战士能斩得敌人一颗首级,便可获得爵位一级,以及与爵位相对应的田宅、庶子,也可以做官。斩杀敌人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因为军功的大小决定着士兵们的尊卑等级,所以士兵在战场就如一只只嗷嗷待哺的野狼,士气十分高涨。
,战国末年,荀况在所著的中这样评价秦锐士“齐之技击不可以遇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除了秦锐士高超的战斗力外,军功爵制也是他们在战场上锐不可当的重要因素。
,如果按照这个算法,那咸阳城很快便会庶长遍地,大夫成群。所以商鞅也给士兵们设置了一定的限制条件。第一个条件便是斩首的敌军必须是“甲士”,在斩首时也必须要将其脖子完整地斩下,露出喉结,避免拿妇女和儿童的人头来冒充。
那什么是“甲士”呢?就是军队中披甲的士兵。很多人受影视剧影响,可能认为军队中所有士兵都是披甲的。但事实上,在先秦时期,军队中披甲的人并不多。一个“甲士”身边,至少有3-5个奴隶在保护。
也就是说,要想斩首“甲士”,你必须干掉5个人。这个难度,在战争上非常大。一场仗打下来,能侥幸获得一颗首级就不错了,别指望斩首几十、上百人。
第二个条件在二十级爵位中设置分水岭。如立集体功的部队,朝廷会对全军进行赏赐,赏格依五大夫(九级)为分界。五大夫以上的官爵除了正常的官爵升迁外,还有“赐邑”、“赐税”、“税邑”等。
五大夫以下的官爵,只赏赐官爵一级,最多加赐几千钱、几个奴隶而已。就如金字塔,越往上走,晋升越困难。否则,秦军士兵那么多,秦国的土地都不够分。
而除了割人头记功的方式外,古代战场上也有别的统计军功的方法,比如割、割头皮、割鼻子等方式。
毕竟在战场上斩杀敌人,还要带着人头到处跑是一种很大的负担和累赘。后世为了减轻士兵负担,便允许他们用割敌军左耳的方式来计算军功。如“聝”这个字,就是指在边防战斗中击杀入侵者,割下其左耳以表功。至于割敌军鼻子,则是日本人的最爱。割头皮则是美国人和印第安人熟练掌握的一项技能。
,这些方式都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容易导致部分士兵滥杀平民或自己人冒功,在历朝历代的战争中也屡见不鲜。所以发展到后来,逐渐演变为夺取敌人军旗、徽章、权杖等具有象征性的物品来计算军功。
而除了这些割敌军身体器官来记功的方式外,古代打仗时站第一排,或攻城时的“先登”,在战后也是可以记功的。否则谁愿意冒那么大风险来当炮灰呢?
考古中国
- 元朝到底有多黑暗,元朝真的那么黑暗吗_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死因,朱棣当了多久的皇
-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有哪些,最震撼的考古发掘
- 中国不腐女尸是什么墓,2100多年前不腐女尸
- 周朝历代帝王,周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
- 十三陵考古者全死,十三陵考古者全死是真实的
- 近三年考古新发现,近三年考古新发现的古墓
- 元朝短命而亡原因,元朝是不是短命王朝
- 乾隆娶了自己的女儿,乾隆最爱女儿
- 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中国文化遗产资料介绍
-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一级文物回收价格表
-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以后是两汉,夏商周春秋战
- 朱棣晚年才明白朱元璋,刘伯温算到过朱棣夺位
- 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各个朝代存在的时间
- 中国著名四大才子,中国著名四大才子怎么没有
- 明朝最大罪人是谁,明朝最大的敌人是谁